[发明专利]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结果的串列静子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5839.8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6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潘天宇;李志平;李秋实;刘仕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韩德凯;李伟波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量 静子叶栅 串列 诊断结果 静子 诊断 流场 申请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结果的串列静子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得静子叶栅通道内的边界涡量流分布,进行静子叶栅通道内的流场诊断;步骤二、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的结果进行串列静子叶栅的结构设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压比(压比3.0以上)航空发动机的进口级风扇设计,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结果的串列静子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推重比)要求的不断提高,出于减重的目的,对增压部件(风扇或压气机)的单级增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压比单级风扇替换低压比多级风扇,从而实现减重。但是,高压比或者说强逆压梯度对于组织气流流动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设计经验表明,当进口级风扇的压比达到3.0以上时,在静子的近叶根区,入口的来流马赫数极易超音,这是在该压比级别下进口风扇出现的新特征。
通常,静子叶根来流超音是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的,常用的策略是采用前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叶片前缘的法向来流马赫数。但是,当来流马赫数高达1.2甚至1.5时,该策略失效,以至于静子内部出现较强的激波。在此条件下,一种可行的策略是吸气,即在叶表特定位置抽吸在此之前积累的附面层气流,从而使动能较高的主流填补近壁面区域,从而抑制附面层分离现象,实现高压比的需求。但是,吸气策略需要增加额外的吸气装置,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减重的初衷。所以,如何在高压比(3.0以上)时高效实现静子叶排内的气流的减速、扩压,在工程应用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高压比(3.0以上)进口级风扇静子的情况下,静子内部难以避免地出现较强的激波。这要求静子在超音来流下实现气流达到50~60的角度偏转,常规弯掠设计、固定吸气设计方法面临瓶颈。
串列叶栅,作为一种不利流动状态的应对策略,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其主要应用于亚音来流,气流偏转角大的情形,在超音来流情况下,仅在气流偏转角较小(20度)的情形下得到了应用。
但是,对于高压比(3.0以上)进口级风扇静子的情况,同时存在超音来流和大气流偏转角,串列叶栅的策略是否适用,在采用该策略时,具体设计参数该如何选取才能获得相对更优的气动效率,现有技术中并未涉及。
因此,针对高压比(3.0以上)进口级风扇的静子叶排来流马赫数超音所导致的流动损失加剧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有效的进口级风扇的静子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既能实现风扇的增压要求和大的气流偏转角度,又能减少流动损失,提高风扇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基于边界涡量流(Boundary Vorticity Flux,BVF)理论,借鉴亚音来流下,气流偏转角较大时采用的叶栅串列策略,既实现风扇的增压要求和大的气流偏转角度,又能减少流动损失,提高风扇效率。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结果的串列静子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得静子叶栅通道内的边界涡量流分布,进行静子叶栅通道内的流场诊断;
步骤二、基于边界涡量流诊断的结果进行串列静子叶栅的结构设计。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串列静子叶栅的前排叶栅采用超音叶型,串列静子叶栅的后排叶栅采用亚音叶型。
串列静子叶栅的前排叶栅用于通过激波进行气流的减速扩压,但不改变气流方向,串列静子叶栅的后排叶栅通过使气流偏转实现气流的减速扩压。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后排叶栅的周向位置位于距前排叶栅的吸力面80%栅距(S)的位置,并且后排叶栅与前排叶栅在轴向上无搭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58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