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6958.5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7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明;李海兵;韦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天诚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郝志亮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微生物 蓝藻水华 制备 解淀粉芽孢杆菌 侧孢芽孢杆菌 脱氮除磷 有机污染 有效地 重量份 降解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按照重量份,该复合微生物包括:侧孢芽孢杆菌10‑30份、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份。该复合微生物能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脱氮除磷,控制并减少蓝藻水华,对环境和人类无副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复合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肆意排入自然水域,使人类有限的淡水资源遭受氮、磷及有机物的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速,进而使藻类爆发引起水华的频繁发生,对人体健康、生态和景观等方面都造成了食物链影响人类以及水生动物的健康,特别是蓝藻的某些品系或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能损害肝脏,具有致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藻类大量死亡后在水中进行耗氧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溶解氧量迅速下降,导致水生动物的死亡,使水体腥臭难闻,透明度降低,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将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水华暴发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淡水水华藻类的主要种类是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颤藻等)和绿藻,其中有害水华藻类(主要是蓝藻)产出的毒素会直接对水生生物和人类造成损害。我国是世界上蓝藻水华暴发最严重、分布最广泛且水华蓝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水华带来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藻类水华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源头控制、机械除藻措施、植物的修复作用、放养水生生物、施用化学杀藻剂、施用微生物制剂等。源头控制,通过对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的削减来达到从根本上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但目前实施的难度较大,且无法解决内源污染问题。机械除藻措施,是将物质从湖泊中移出的一种方式,一般应用在蓝藻富集区,采用固定式除藻设备和移动式除藻船对区域内湖水进行循环处理,有效清除浮藻层,为药剂等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另外还有设置曝气设施和浸没式生物滤床。但此法劳动量较大,费用也较高。植物的修复作用,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进行抑制,但是许多严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不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或者在藻类已经暴发的水体中水生植物也不能存活。另外,这种方法还受季节的影响,抑制藻类时效性差,栽培植物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抑藻效果。放养水生生物,在水华暴发前投放鲢、鳙等滤食性水生生物,可吞食大量藻类和浮游动物使浮游生物量特别是藻类数量明显减少,达到抑制水华的目的,但投放要及时,比例要合适。施用化学杀藻剂,利用化学杀藻剂除藻是一种效果显著、见效快、操作简单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对水体藻类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是大量使用化学杀藻剂常会引发毒害水生生物及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积累等二次污染,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施用微生物制剂,利用菌种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和繁殖能力,能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脱氮除磷,对环境和人类无副作用,特别适用于水体的净化处理,是目前极具潜力的生物控藻技术。然而,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在实际蓝藻水华治理中发现,效果参差不齐,可复制性较差,受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更高效的专门针对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该复合微生物能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脱氮除磷,控制并减少蓝藻水华,对环境和人类无副作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复合微生物,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该复合微生物包括:侧孢芽孢杆菌10-30份、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份。
优选地,按照重量份,该复合微生物还包括:复合酶5-20份、微量元素20-40份、载体20-4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天诚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天诚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69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