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及稻渔虾种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8944.7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7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张晓伟;潘建林;唐建清;陈友明;许志强;李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2/25;A01K31/00;A01K61/10;A01K61/59;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邢贤冬;瞿网兰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殖区 缓冲区 水区 生态净化区 进水端 隔水 弃物 塘埂 田板 田块 种稻 池塘 高密度养殖 高效利用 水流方向 系统资源 循环流动 养殖水槽 纵向并排 出水端 零排放 环沟 尾水 分隔 水体 稻田 环绕 开挖 施肥 分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系统将池塘分隔成养殖区、畅水区、田板、敞水缓冲区;养殖区包括多个纵向并排的养殖水槽,畅水区位于养殖区出水端,畅水区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敞水缓冲区位于养殖区进水端,敞水缓冲区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田板环绕养殖区、畅水区和敞水缓冲区呈“凹”字形,在田块边缘沿塘埂开挖环沟;设置第一隔水带将田块分割成稻虾种养区和生态净化区;自距离池塘塘埂端较远的养殖区进水端、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二隔水带使得水体沿养殖区、畅水区、稻虾种养区、生态净化区和敞水缓冲区呈O型循环流动。本发明解决了高密度养殖的尾弃物的处理和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的施肥问题,实现了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尾水、尾弃物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及稻渔虾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大水面养殖、工厂化(设施化)养殖。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在水资源、土地(水域)资源、饲料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以及在抵御环境影响和影响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面临较大的环境、政策、社会等多方面压力,迫切需要实施必要的转变。
池塘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优良养殖品种缺乏
目前水产养殖品种多是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的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但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如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养殖规模和效益具有不可控性。
(2)、渔业水域环境负荷加剧
我国渔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方面,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工农业污水进入养殖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另一方面,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加深,大量剩余饵料及水产动物排泄物也加速了水体内源性污染。同时富营养化加剧的养殖水体需要更换新水,尾水需要排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也加剧了周围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环境负担。
目前,国内已有的工厂化养殖主要适用于工厂化养殖,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高风险,运行成本高,尾水净化成本高,而且未能与大面积的池塘养殖有效结合,生产中已逐渐淘汰。
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先进养殖模式的发展水平预示,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以养殖用水净化后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节电、节水、节地,实现水产品均衡上市,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基于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池塘(稻渔)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实现高密度养殖废物的再资源化和再生作用。该系统高密度养殖水槽由铬铁气焊连接构成的基础框架,在基础框架的底面和左右两个侧面铺设聚乙烯帆布,聚乙烯帆布虽然成本较低,但是易老化,使用年限有限,伤鱼体;此外,该系统在每个水槽的进水口外侧架设有功率2.2kW潜水推水增氧机从而推动水流,能耗高且水流增效效率相对较低,容易在聚乙烯帆布表面沉积残饵和排泄物,影响水槽内水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水产养殖模式、稻田种养模式的不足,提供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提高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采用“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稻虾生态养殖模式”的综合模式,在高密度高效养殖鱼类的基础上,采用水稻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从而使单位面积水域生产量提高,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养殖生产过程水质达标、养殖水零排放。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未经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89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水稻抗性的育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寒地水稻减排丰产增效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