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乳头溢液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2768.X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5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马榕;王建丽;朱江;王亚文;赵松;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榕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陈桂玲 |
地址: | 2500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肿瘤相关基因 检测 乳头溢液 基因芯片技术 石蜡包埋组织 应用 穿刺活检 临床应用 突变信息 血液样本 肿瘤组织 淋巴道 无创伤 异质性 血道 取材 新鲜 | ||
本发明涉及乳头溢液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应用是提取收集到的乳头溢液中的DNA,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其中,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可采用基因芯片技术。与采用血液样本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相比较,乳头溢液目的成分浓度高,用量少,一般用量为500‑800μL即可完成检测,准确性高,而且取材方便快捷、无创伤、临床应用方便;与采用新鲜肿瘤组织和石蜡包埋组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相比较,乳头溢液检测到的突变信息更全面,能够避免由穿刺活检引起的血道和淋巴道播散和转移风险,有效克服因异质性造成的检测偏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乳头溢液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癌基因、药物靶向基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①血液检测:抽取病人10-20mL外周血液提取DNA进行检测,外周血液检测需要血液量多,而且血液检测之所以能检测到相关基因,是因为肿瘤细胞突破腺体的基底膜,到达血液中,发生全身转移后,才能在血液循环中检测出肿瘤相关基因,如果病人肿瘤生长没有突破腺体的基底膜,即便肿瘤是恶性,恶性程度很高,血液中也不会检测到肿瘤相关基因。所以,通过血液检测出基因的变化,已经是到了肿瘤的晚期才能实现,并且已经发生了血行转移;②用病人手术切下的肿瘤组织提取DNA进行检测。用组织检测的方法有不同的缺点,首先,无论用新鲜肿瘤组织或石蜡包埋组织检测,都是在手术切除以后进行,因此,不能够提前预知病人肿瘤的良恶性,也无法作为筛选肿瘤的方法,如果用石蜡包埋组织,因为组织经过前期的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DNA的损伤,也就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次,用穿刺活检肿瘤组织提取DNA进行检测,为乳腺恶性肿瘤需要做手术前化疗(新辅助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但是穿刺取组织会损伤血管、淋巴管,可能增加恶性肿瘤血行播散和转移的风险,另外,乳腺肿瘤具有异质性,即肿瘤细胞之间具有不同的基因和表型,取肿瘤局部组织进行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
乳头溢液是发生良性或恶性病变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和脱落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进入乳腺导管混合而成的液体,或者是发生良性或恶性病变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脱落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被肿瘤组织破坏的毛细血管流出的血液成分进入乳腺导管混合而成的液体。目前,国内临床上对于乳头溢液的检查项目仅限于蛋白水平的癌胚抗原、癌抗原以及细胞涂片的检测,而采用乳头溢液检测肿瘤相关基因却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乳头溢液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通过按压病变区域乳腺腺叶,将分泌物通过输乳管、乳头挤压出来,收集后提取其中的DNA成分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应整个肿瘤基因变化的情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乳头溢液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是提取收集到的乳头溢液中的DNA,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乳头溢液按照以下步骤收集:
1)用医用酒精棉球对患者乳头进行擦拭,去除乳头表面细胞碎屑;
2)对患侧乳房进行人工按压,自乳房四周向乳头按压,按压时适当用力,避免过度用力按压造成乳管损伤,使液体溢出,即得乳头溢液。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收集到的乳头溢液≥20μL,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收集到的乳头溢液为500-800μL。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乳头溢液中的DNA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行提取。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基因芯片技术是将提取到的DNA质控合格后采用基因芯片捕获肿瘤相关基因,测序后剔除测序数据中的低质量序列和接头序列,进行突变检出,得出乳头溢液中肿瘤相关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榕,未经马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27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