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液态燃料的清净剂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3836.4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9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阳;徐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泰易驰(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1/14 | 分类号: | C10L1/14;C10L10/02;C10L1/182;C10L1/19;C10L1/2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王小穗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旷世国际大厦1栋***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液态 燃料 清净 | ||
本发明涉及燃油清净剂领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液态燃料的清净剂,原料至少包含,植物油,脂肪酸烷基醇酯;氨基酸酯;所述脂肪酸烷基醇酯中的总碳原子数量不超过44个;还提供了所述清净剂的制备方法,步骤至少包括:(1)植物油、氨基酸酯加入反应釜,混合均匀;(2)加入脂肪酸烷基醇酯,搅拌均匀;(3)最后加入环糊精,经5μm过滤器过滤后放出即得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清净剂领域,更涉及一种适用于液态燃料的清净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石化燃料燃烧、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产生的沉积物会严重影响油料的正常喷射、雾化、混合和燃烧,使汽车发动机的驱动性变差,功率和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恶化,破坏环境。目前我国使用的汽油机车,特别是小型轿车,其发动机主要使用了电子控制燃料直接喷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对使用的燃料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汽油中的烯烃和部分重芳烃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进一步在发动机中生成积炭与胶质,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状况,造成功率下降、排放增加以及油耗增大。发动机的燃料喷嘴、进气阀和燃烧室是沉积物最容易生成的场所。如何减少发动机积炭,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提高油品的经济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因此,燃油清净剂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如火如荼。
目前,对清净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针对化油器沉积物,成分主要是低分子胺类化合物;第二代在80~90年代,主要针对发动机燃油喷油嘴,主剂成分为聚异丁烯丁二酰胺类化合物;第三代从90年代开始,除了清净燃油喷嘴沉积物外,还对进气阀结胶、积炭起作用,主要为聚异丁烯胺类、曼尼希碱类无灰分散剂;第四代为现阶段研究的清净剂,聚醚胺类化合物,除对燃油喷嘴、进气阀有清洁作用外,最大的进步是对燃烧室的积炭生成有抑制、分解作用。聚异丁烯胺为主要代表的清净剂,对燃油喷嘴和进气阀积炭具有优异的清净效果,但由于过于不易分解,因而容易增加燃烧室积炭的产生;聚醚胺类清净剂对抑制燃烧室积炭具有独特的功效,对高温部件的清净效果不如第三代清净剂。因此需要一种不仅对普通区域积炭具有非常好的清洁能力,还能对高温部件也具有优异的清净效果,还不会增加燃烧室积炭的危害性能优异的清净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液态燃料的清净剂,原料至少包含,植物油,脂肪酸烷基醇酯;氨基酸酯;
所述脂肪酸烷基醇酯中的总碳原子数量不超过44个。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脂肪酸烷基醇酯中的总碳原子数量为15-40个。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原料还包括环糊精。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脂肪酸烷基醇酯、改性环糊精、植物油之间的重量比值为1:(0.1-1):(2-6)。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植物油选自荷荷巴油、坚果油、玉米油、大豆油、棕榈油、椰子油、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棕榈油的皂化值为180-189mgKOH/g。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原料还包括载体油,所述载体油为白油;所述白油的运动粘度为9-51m2/s。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植物油与载体油的比例为1:(0.5-2)。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所述的适用于液态燃料的清净剂的制备方法,步骤至少包括:
(1)植物油、氨基酸酯加入反应釜,混合均匀;(2)加入脂肪酸烷基醇酯,搅拌均匀;(3)最后加入改性环糊精,经5μm过滤器过滤后放出即得产品。
参考以下详情更容易理解本申请中上述的内容以及其他特殊、方面和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泰易驰(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德泰易驰(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38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