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NB-IoT平台数据透传模式的应用接入平台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4048.7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4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崖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W4/8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李洁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nb iot 平台 数据 模式 应用 接入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NB‑IoT平台数据透传模式的应用接入平台设计方法,包括:申请账号及密码并创建NB‑IoT应用;将设备的Data字段上传到应用中;部署应用接入平台;配置产品应用平台并设置应用Id、应用key和回调地址URL和对应关系;在应用接入平台中配置设备白名单;应用接入平台调用应用进行注册;设备端将数据推送到应用接入平台并被解析为具体的业务数据;产品应用平台调用应用接入平台的接入API,发送命令数据,应用接入平台接收、存储命令数据,调用命令下发API完成命令下发。通过设备的接入集中管控,统一处理与电信NB‑IoT的交互,减少重复性工作,缩短对接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物联网和软件开发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NB-IoT平台数据透传模式的应用接入平台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NB-IoT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聚焦于低功耗广覆盖(LPWA)物联网(IoT)市场,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具有覆盖广、连接多、速率快、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可采取带内、保护带或独立载波等三种部署方式,与现有网络共存。目前,电信NB-IOT网络在覆盖方面、信号穿透力及基站的数据承载能力上都有很大优势,但是NB-IOT设备在接入电信NB-IOT平台时协议对接方面较复杂,电信NB-IOT平台目前对数据处理中有两种模式:(1)解析数据并提供服务:企业客户根据自身需要,在profile编写时对于希望物联网开放平台解析并提供数据服务的内容编写独立字段,平台解析profile中相应字段内容,并提供对应的数据分析服务;(2)数据完全透传:客户在profile编写时可以将整个应用层数据放在一个字段里面打包,物联网开放平台不进行任何解包的操作,直接将数据传递给客户平台,数据完全透传。对于企业生产NB-IoT设备种类型号较多,且从总体硬件能力中选择进行组合形成不同产品,如设备端硬件基础能力由:GPS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心律采集、AGPS辅助、振动唤醒、睡眠追踪、运动监测等构成(根据研发能力还会扩展),根据业务需求要从这些基础能力中选择某些项组合形成不同的硬件产品,一般在时间上要求快速形成商用产品。如果采用单个产品直接对接电信NB-IOT平台,在Profile的制作、插件开发,北向应用平台对应开发,硬件的对应南向开发,调试都会花费大量的资源成本,涉及大量重复性工作,在对接时间及整体成本上均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NB-IoT平台数据透传模式的应用接入平台设计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个产品直接对接电信NB-IOT平台涉及重复性工作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基于NB-IoT平台数据透传模式的应用接入平台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S100:采用设备端使用的电信NB SIM卡申请电信NB-IoT平台的账号及密码,并在电信NB-IoT平台中创建一个或多个NB-IoT应用,并维护设备类型和设备型号;
步骤S200:将设备对应的Profile及插件上传到各自的电信NB-IoT应用中,Profile及插件遵循数据透传模式,将整个应用层数据放在一个字段里面打包,称为Data字段;
步骤S300:部署应用接入平台,对应用接入平台需要对接的各个电信应用账号和密码进行配置,并维护各个电信应用下的设备类型和设备型号;
步骤S400:在应用接入平台中配置产品应用平台,并设置产品应用平台的应用Id、应用key和回调地址URL,还设置产品应用平台与应用接入平台中配置的电信NB-IoT应用的对应关系,以及设置产品应用平台与电信NB-IoT应用下的设备类型和设备型号中的对应关系;
步骤S500:在应用接入平台中配置设备白名单,确定应用平台可管理使用的设备号范围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40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