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4472.1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5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朱倩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3/16;F24F11/72;F24F11/89;F24F13/02;F24F13/3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刘嘉 |
地址: | 40114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通风管道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气膜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包括通风管,通风管环绕在气膜主体的内侧的底部,通风管内连接有隔层,隔层将通风管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密封连通有送风管,送风管悬吊于气膜主体的内部,送风管的周壁开设有若干送风孔,送风孔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3m;第二通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进风口,第二通道密封连通有排风管,排风管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排风管开启/闭合的控制单元。本发明中,送气孔与地面的距离在3m以上,进入气膜主体内部的气流不会影响底部人员的活动,并且,新空气从高处进入气膜主体内部,而底部的旧空气进入第二通道、排风管排出,能够确保大部分旧空气排出气膜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膜建筑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也称空气支撑膜结构,是采用高性能膜材(气膜主体)并利用空气压力支撑膜材的一种建筑结构,其原理是,将膜材固定于地面基础结构周边,利用供风系统让室内气压上升到一定压力后,使得室内外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约250Pa)以抵抗外力。由于利用了气压进行支撑,无需任何梁、柱,因此,气膜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而言,拥有更大的完全净空的建筑空间。
但是,由于气膜建筑自身的结构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空间,其内部的通风并不能像传统建筑一样可以通透对流。现有的气膜建筑的通风普遍采用的换风设备,将通风管道埋在气膜建筑的底部,通风管的两端分别利用换风设备和气膜建筑的内部空间。这样的设定,在向气膜建筑的内部通风时,由于新风从气膜建筑的底部吹起,容易影响气膜建筑底部人员的活动,如从通风管流出的风速较大从而影响乒乓球、羽毛球等轻质量球类的运动轨迹,从而影响人员的活动;而在将气膜建筑内部的旧空气排出时,将会存在以下问题:该通风管所在附近的旧空气排出容易,但是远离该通风管的部位例如气膜建筑顶部的旧空气较难排出,难以满足气膜建筑内部的换风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气膜建筑的通风管道容易影响建筑底部人员的活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包括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环绕在气膜主体的内侧的底部,通风管内固定连接有隔层,隔层沿通风管的径向设置,隔层将通风管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密封连通有送风管,送风管悬吊于气膜主体的内部,送风管的周壁开设有若干送风孔,所述送风孔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3m;第二通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进风口,第二通道密封连通有排风管,排风管远离第二通道的一端伸出气膜主体,排风管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排风管开启/闭合的控制单元。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1、新空气通过第一通道进入送风管内,并通过送风管上的送气孔进入气膜主体的内部,由于送气孔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3m,因此,新空气流出时形成的气流并不会影响底部人员的活动。
2、由于人员的活动带进来的灰尘颗粒混入旧空气中,且人员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导致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因此,相较于新空气,旧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较大,即旧空气比新空气重,新空气从高处进入气膜主体的内部时,排风管上的控制单元控制排风管打开,由于气膜主体内部的气压大于大气压,且通风管环绕在气膜主体内侧的底部,因此,底部的旧空气能够从四周进入第二通道内,并从排风管排出,能够确保大部分旧空气从气膜主体的内部排出。相较于现有的气膜建筑中利用通风管对局部进行排气而言,本基础方案的换气效果更好,能够确保大部分旧空气排出,且避免排出新空气。
3、本基础方案中,新空气在进入送风管前,先经过第一通道,在从送气孔进入气膜主体的内部前,先经过送风管,而第一通道和送风管均设置在气膜主体的内部,因此,新空气在进入气膜主体的内部前,预先与第一通道、送风管接触,通过接触传热,实现旧空气与新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对新空气进行预热或预冷,减小新空气与气膜主体内部之间的温差。
进一步,所述隔层为热交换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44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风净化机隔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管路智能新风系统及其节能降噪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