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15210.5 | 申请日: | 2019-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5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朱和林;方孟飞;吴艳;鲁金甲;胡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7 | 代理人: | 熊亮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体 虹吸上升管 虹吸下降管 上端 抽气管 破坏管 脉冲 连通 虹吸辅助管 放空管 体内 布水装置 脉冲式 技术方案要点 底部连通 维护保养 位移筒 倒U形 污泥 布水 穿设 底端 过筒 竖直 下端 能耗 伸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筒体、虹吸上升管、虹吸下降管、虹吸辅助管、抽气管、放空管和脉冲破坏管,虹吸上升管与虹吸下降管连通形成倒U形设置,且虹吸上升管与虹吸下降管均位于筒体内,虹吸下降管的底端伸出筒体的底部,虹吸辅助管的上端穿设过筒体的底部后与虹吸上升管的上端连通,抽气管位移筒体内,且抽气管的下端与虹吸辅助管置于筒体内的一端连通,放空管位于筒体的下方,且放空管的上端与筒体的底部连通,脉冲破坏管位于筒体内,且脉冲破坏管的一端与抽气管的上端连通,脉冲破坏管的另一端竖直朝向筒体底部设置。本发明具有布水均匀稳定、污泥流失少、维护保养便捷和能耗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水处理,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的B/C普遍偏低,通常需要设置厌氧或水解工艺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使进水和池内厌氧污泥均匀混合,通常需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所需的功率通常较大,尤其在使用填料的厌氧或水解工艺中,对搅拌机的功率要求更高,从而操作运行成本增大。同时机械搅拌浸没在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中,设备的耐腐及防水等级均要求较高,设备维护和保养不便捷。
受机械搅拌限制,通常池深不能过深以免搅拌存在死角导致污泥沉积,因此工艺单元占地较大。某些采用厌氧单独回流的池体还需增加厌氧沉淀池,更加增大了占地面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水均匀稳定、污泥流失少、维护保养便捷和能耗低的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包括筒体、虹吸上升管、虹吸下降管、虹吸辅助管、抽气管、放空管和脉冲破坏管,所述虹吸上升管与虹吸下降管连通形成倒U形设置,且虹吸上升管与虹吸下降管均位于筒体内,所述虹吸下降管的底端伸出筒体的底部,所述虹吸辅助管的上端穿设过筒体的底部后与虹吸上升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抽气管位移筒体内,且抽气管的下端与虹吸辅助管置于筒体内的一端连通,所述放空管位于筒体的下方,且放空管的上端与筒体的底部连通,所述脉冲破坏管位于筒体内,且脉冲破坏管的一端与抽气管的上端连通,脉冲破坏管的另一端竖直朝向筒体底部设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脉冲破坏管朝向筒体底部的一端与筒体底部之间的间距大于虹吸上升管的下端与筒体底部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空管的下端设置有阀门一。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脉冲破坏管呈L形设置,且脉冲破坏管的水平端位于脉冲破坏管的竖直端上方,所述抽气管的上端与脉冲破坏管的水平端连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脉冲破坏管的水平端上与抽气管的连接处两侧分别设置有阀门二和阀门三。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下方设置有用于架设筒体的架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脉冲式搅拌布水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为:
(1)虹吸上升管位于筒体内为布水主管的进水口,虹吸下降管伸出筒体为布水主管的出水口;
(2)虹吸辅助管在使用状态下接入水处理池面,通过导管接入水处理池底部;
(3)废水由前端提升泵泵入脉冲布水装置内,装置内水位与虹吸上升管水位同步上升;
(4)当水位达到虹吸辅助管管口时,水自该管中落下,通过抽气管借以带走虹吸下降管中的空气;
(5)当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发生虹吸作用;
(6)虹吸发生后,装置内的水通过虹吸下降管急剧排出;
(7)虹吸下降管在使用状态下,出口端接入水处理池体底部,与底部布水系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152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