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程在线实时监测的束管型多管管输液态CO2 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19599.0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7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陆伟;亓冠圣;胡浩;路瑶;贺正龙;孔彪;李金亮;吴磊;郭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D1/14 | 分类号: | F17D1/14;F17D5/06;E21F5/08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程 在线 实时 监测 束管型多 管管 输液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程在线实时监测的束管型多管管输液态COsubgt;2/subgt;系统与方法,属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领域。其包括液态COsubgt;2/subgt;储存单元、液态COsubgt;2/subgt;输送单元、以及泄露监测与报警单元,液态COsubgt;2/subgt;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输送管路和束管型液态COsubgt;2/subgt;输送管,第一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束管型液态COsubgt;2/subgt;输送管连接;第一调节阀设置有若干组,束管型液态COsubgt;2/subgt;输送管的前端面为一圆形体,圆形体的边界处为护套层,圆形体上设置有若干根输送管,在输送管之外的圆形体上设置保温棉。本发明采用小管径束管型多管路输送液态COsubgt;2/subgt;,多根小管径管道输送时,多根管道同时破裂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单根管道发生破裂,泄露的液态COsubgt;2/subgt;量很少,能够保障井下巷道中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束管型多管管输液态CO2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煤自燃是煤矿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煤自燃主要是由于煤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复合作用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产热速率大于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速率导致的。向火区灌注CO2会迅速降低火区中的氧气浓度,抑制煤与氧气的复合作用速率,从而实现对煤自燃灾害的防治。另外,火区中的煤堆发生自燃后,由于煤堆及周围的岩石堆的导热系数小,即使在完全无氧的惰性气氛中,高温煤堆的降温速率也会非常的缓慢,一旦重新供氧,会迅速发生复燃。液态CO2具有巨大的相变吸热能力,向火区灌注液态CO2后,由于压力的突变,液态CO2会迅速的气化并吸收大量的热,会促进高温煤堆的快速降温。因此,对于煤矿中的煤自燃灾害,灌注液态CO2是很好的防治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有关由矿井地面向井下采空区管输液态CO2的系统与方法的研究报道主要有:
CN106247169A公开了一种矿用灭火液态二氧化碳的长距离管道输送装置,其包括气态二氧化碳储罐和液态二氧化碳储罐以及输送管道,输送管道位于矿体外的一端设置稳压阀和压力表,输送管道位于矿体外的一端与气态二氧化碳储罐连通,输送管道上端与液态二氧化碳储罐连通等;CN107218512A公开了一种矿用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及其泄漏监测方法,其包括管道装置,管道装置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一端与第一气态二氧化碳储罐相连通,内管一端与第二气态二氧化碳储罐和液态二氧化碳储罐连通,内管一端设置有稳压阀,内管另一端设置有压力控制阀,还包括监测系统,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CN108843369A公开了一种矿用液态CO2地面直注系统与方法,其包括液态CO2储罐、气液分离器、空温器、智能调控单元等,液态CO2储罐布置在井上靠近煤矿立井井口的位置,气液分离器布置在井下靠近立井井底的位置,用于气液两相CO2的分离,解决气液两相流输送困难的问题,同时控制输送管道系统内的压力在合理范围内;空温器,布置在井下采空区附近,实现了在输送管道末端出现冰堵时继续向采空区输送CO2,避免因灭火介质中断而影响灭火效率;智能调控单元,用于采集压力信号并且智能调控节流阀。
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在预防煤自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管道泄露监测方面,目前提出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压力或者流量测试的间接监测,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液态CO2输送管道的管径优选方面,目前提出的方法中还鲜有考虑,管道管径过大(管壁厚度较大)会导致管材成本增加、管道安装工程量大,长距离安设时不适合大管径管道,此外,用一根大管径输送管输送液态CO2时,一旦管壁破裂或者接头断开等意外发生,瞬间会有大量CO2泄露在井下的有限空间和有限通风的巷道内,将会对巷道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195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