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风储再加热技术的高效锅炉燃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19845.2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4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温宝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康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00 | 分类号: | F23L1/00;F23L15/04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段小丽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混合 加热装置 常温风 混合风 热风 高效锅炉 燃烧系统 再加热 锅炉本体 热风进口 烟气出口 锅炉 体内 锅炉燃烧效率 加热装置安装 烟气管道 装置安装 热损耗 烟气 进口 加热 | ||
1.一种基于风储再加热技术的高效锅炉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炉本体(1)、风输入冲击混合装置(2)和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所述锅炉本体(1)具有混合风进口(11)、热风进口(12)和烟气出口(13),所述风输入冲击混合装置(2)安装于混合风进口(11),所述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安装于热风进口(12),且烟气出口(13)通过烟气管道(14)与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连接;所述风输入冲击混合装置(2)产生常温风和热风,且风输入冲击混合装置(2)将常温风与热风在其内混合构成混合风并将混合风输入锅炉本体(1)内;所述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产生常温风,且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利用烟气对常温风加热构成热风并将热风输入锅炉本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风储再加热技术的高效锅炉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输入冲击混合装置(2)包括热风发生设备(21)、第一常温风发生设备(22)和风冲击混合管组(23),所述热风发生设备(21)的热风输出端以及第一常温风发生设备(22)的常温风输出端均通过风冲击混合管组(23)与锅炉本体(1)的混合风进口(11)连通,所述热风发生设备(21)启动产生的热风与第一常温风发生设备(22)启动产生的常温风在风冲击混合管组(23)内冲击混合构成混合风,所述混合风导流至锅炉本体(1)的所述混合风进口(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风储再加热技术的高效锅炉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输入暂储加热装置(3)包括第二常温风发生设备(31)和风暂储加热单元(32),所述第二常温风发生设备(31)的常温风输出端通过风暂储换热单元(32)与锅炉本体(1)的热风进口(12)连通,所述锅炉本体(1)的烟气出口(13)通过烟气管道(14)连接至所述风暂储加热单元(32);通过烟气管道(14)输入至风暂储加热单元(32)内的烟气对第二常温风发生设备(31)启动产生的常温风在风暂储加热单元(32)内加热构成热风,所述热风导流至锅炉本体(1)的所述热风进口(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风储再加热技术的高效锅炉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冲击混合管组(23)包括从外到内且同心设置的保温管(231)、热风导流外管(232)、热风导流内管(233)以及常温风导流管(234);所述风冲击混合装置(2)还具有热风进管(23a)、常温风进管(23b)和混合风出管(23c);
所述保温管(231)与热风导流外管(232)之间构成圆筒形保温间距(2312),所述圆筒形保温间距(2312)为真空;所述热风导流外管(232)与热风导流内管(233)之间构成圆筒形热风导流间距(2323),所述圆筒形热风导流间距(2323)具有热风输入口(23231),所述热风发生设备(21)的热风输出端通过热风进管(23a)与热风输入口(23231)对接;所述常温风导流管(234)的内部管腔为常温风导流通道(2340),所述常温风导流通道(2340)具有常温风输入口(23401),所述第一常温风发生设备(22)的常温风输出端通过常温风进管(23b)与常温风输入口(23401)对接;所述热风导流内管(233)与常温风导流管(234)之间构成圆筒形风混合导流间距(2334),所述圆筒形风混合导流间距(2334)具有混合风输出口(23341),所述混合风输出口(23341)通过混合风出管(23c)与锅炉本体(1)的混合风进口(11)对接;
所述热风导流内管(233)上开设有热风孔(2331),所述常温风导流管(234)上开设有常温风孔(2341),所述圆筒形热风导流间距(2323)内的热风通过热风孔(2331)进入圆筒形风混合导流间距(2334),所述常温风导流通道(2340)内的常温风通过常温风孔(2341)进入圆筒形风混合导流间距(2334),使得所述热风与常温风在圆筒形风混合导流间距(2334)内混合并导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康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康科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1984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