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毒气体监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0643.X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0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秀;刘惠强;易洪江;吴洲;吴斌;李必成;张加强;石歆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64 | 分类号: | G01N27/64;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陶亮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毒气体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毒气体监测仪,有毒气体监测仪包括离子迁移谱探测装置、数据单元、干燥剂再生系统、用以探测气体成分和浓度的气体传感器组模块;所述离子迁移谱探测装置包括气路系统、带有检测器的漂移管、高压电源、信号放大及处理单元、控制系统;所述气体传感器组模块与离子迁移谱系统的漂移管通过连接气路串联或者并联;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和漂移管探测后将输出的数据信号传输到数据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检测结果,扩展了样品的检测范围,有效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问题。通过干燥剂再生系统,可以维持监测仪长时间工作,无需频繁的更换干燥剂填料等耗材,也就避免了更换耗材和校准等维护工作,真正实现了仪器在线连续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毒气体监测仪,特别涉及一种监测包括化学战剂在内的有毒气体的离子迁移谱与气体传感器组件的双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离子迁移谱(IMS)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基于分子水平上较成熟的现场痕量检测技术。用于化学战剂的神经毒剂基本上是具有强质子亲和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衍生物。离子迁移谱能够对这些化合物产生灵敏、专一和快速的信号响应,也是适合野外或现场检测的最好仪器。另外,用负离子漂移管还可以对糜烂性毒剂及其分解产物进行检测。
离子迁移谱(IMS)也在一些工业和环境方面应用于化学物质的测量,成功的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现场检测问题,然而IMS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但在工业上使用的许多其它化合物也都具有相当高的毒性,而且这些工业有毒化合物(TICs)是很容易大量获取的。在早期研制的检测器材中,对检测这些化合物的重要性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采用常规的有毒气体监测仪检测时,存在假阳性的结果。
另外,现在常规的在线监测气体监测仪,一般需要不定期地进行过滤器或耗材更换,且需要频繁和复杂的校准,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连续检测。
因此,需要一种样品的检测范围更广,检测结果更准确的在线连续检测的有毒气体监测仪。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毒气体监测仪,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有毒气体监测仪样品的检测范围有限,假阳性结果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毒气体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子迁移谱探测装置、数据单元、用以探测气体成分和浓度的气体传感器组模块;
所述离子迁移谱探测装置包括气路系统、带有检测器的漂移管、高压电源、信号放大及处理单元、控制系统;高压电源与漂移管相连,提供漂移管工作所需的高压电源,控制系统控制漂移管离子门时序及高压极性切换;信号放大及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漂移管的检测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气路系统包括气体预处理采集装置和连接气路;
所述气体传感器组模块与离子迁移谱系统的漂移管通过连接气路串联或者并联;且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和漂移管与气体预处理采集装置连通;气体预处理采集装置输出的气体经过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和漂移管,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和漂移管探测后将输出的数据信号传输到数据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检测结果。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气体传感器组模块与漂移管串联。进一步,所述气体预处理采集装置、气体传感器组模块、漂移管依次串联连接。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气体传感器组模块与漂移管并联,气体预处理采集装置的输出端通过两根管路分别与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和漂移管连通。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气体传感器组模块由若干个气体传感器组合而成,若干个气体传感器组合排列,仅各个传感器与气体接触的滤膜形成的密闭腔接入气体气路中。进一步,气体传感器组模块可以包括电化学传感器(EC)、光离子化探测器(PID)和金属氧化物传感器(MOS)的一个或者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06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