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传感器盖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1268.0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7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晃司;大川新太朗;安藤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S7/481 | 分类号: | G01S7/481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顾欣;佟泽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红外传感器 发射单元 接收单元 近红外辐射 车辆外部 光泽层 折射率 壳体 芯部 红外辐射 填料分散 物体反射 覆盖芯 透光率 涂膜 发射 外部 覆盖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近红外传感器的近红外传感器盖,该近红外传感器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构造为将近红外辐射发射到车辆的外部,接收单元构造为接收到达车辆外部的物体并由车辆外部的物体反射的近红外辐射,近红外传感器盖覆盖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近红外传感器盖包括光泽层,光泽层通过将填料分散在涂膜中而形成,填料包括芯部和覆盖芯部的壳体,壳体的材料具有的折射率与芯部的折射率不同。近红外传感器盖中的近红外辐射的透光率为60%或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传感器盖,其覆盖近红外传感器的近红外发射单元和近红外接收单元。
背景技术
在车辆领域中,已经开发了一种技术,其使用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近红外传感器来检测相对于包括前方车辆、行人等物体的距离或相对速度。
通过将来自发射单元的近红外辐射发射到车辆外部并且由接收单元接收到达车辆外部的物体并由车辆外部的物体反射的近红外辐射来执行检测。
当近红外传感器以暴露状态安装于车辆时,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从车辆的前方直接可见。因此,近红外传感器本身的外观和近红外传感器附近的车辆的外观变差。
因此,考虑用近红外传感器盖覆盖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由黑色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形成的盖用作近红外传感器盖,以便确保盖的光学特性,该盖几乎不透射可见光而容易透射近红外辐射。
当近红外传感器盖安装在车辆上时,如果例如盖的颜色与设置在安装位置附近的设计部件的颜色不同,则设计劣化。鉴于此,已经研究了各种能够通过使颜色与设计部件相配合来改进设计的近红外传感器盖(例如,参见JP-A-2004-198617)。然而,尚未获得具有足够的装饰性和近红外辐射透明性的近红外传感器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近红外传感器盖,其能够在确保近红外传感器的检测功能的同时改进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近红外传感器的近红外传感器盖,该近红外传感器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构造为将近红外辐射发射到车辆的外部,接收单元构造为接收到达车辆外部的物体并由车辆外部的物体反射的近红外辐射,近红外传感器盖覆盖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近红外传感器盖包括光泽层,光泽层通过将填料分散在涂膜中而形成,填料包括芯部和覆盖芯部的壳体,壳体的材料具有的折射率与芯部的折射率不同。近红外传感器盖中的近红外辐射的透光率为60%或更高。
根据上述构造,当用来自车辆外部的光源(例如太阳或灯)的光照射近红外传感器盖时,一部分光在光泽层中的壳体的表面上被反射。另一部分光在壳体的表面折射并进入同一壳体,在壳体和芯部的边界上反射并从壳体离开。当这两种光的相位对准时,这两种光相互增强(彼此干涉),并且仅增强特定颜色的光。增强哪种颜色的光取决于壳体的厚度。因此,通过调节壳体的厚度,可以增强具有与厚度相对应的波长的特定颜色的光。从车辆外部看,反射光看起来像具有特定颜色的金属那样有光泽(具有金属光泽)。
此外,由壳体和芯部反射和增强的光的颜色可以与车辆中近红外传感器盖周围的设计部件的颜色相配合。于是,获得了近红外传感器盖与设计部件的一致性,从而改善了设计。
当设计部件具有金属光泽时,光泽层的金属光泽进一步增加了与设计部件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设计。从近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单元发射的近红外辐射穿过近红外传感器盖。在到达包括前方车辆、行人等物体并被反射之后,近红外辐射再次穿过近红外传感器盖并被接收单元接收。由于近红外传感器盖中的近红外辐射的透光率为60%或更高,因此近红外传感器盖不太可能干涉近红外辐射的透射。因此,近红外传感器正常工作以检测车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
在近红外传感器盖中,填料可以由珍珠云母制成,其中芯部由氧化铝或氧化钛形成,壳体由氧化锡或氧化锆形成。或者,填料也可以由玻璃填料制成,其中芯部由二氧化硅形成,壳体由氧化钛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1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