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9219.1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0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彤;郑凯;粟荡;陈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L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接收端在向发送端发送的确认信息中包括黑名单,或者包括黑名单和白名单,也就是说接收端每次都会将多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例如可能造成行头阻塞的包)的信息及时的通知给发送端,从而发送端能够及时向接收端重传这些数据包。另外,接收端向发送端指示白名单,使得发送端能够及时获知接收端新接收到的数据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送端由于无效的重传导致的带宽浪费。发送端在每轮重传时,对于一个重传包重传多次,并且重传的时间不连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连续丢包导致的重传失败,从而可以提高重传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高清无线投屏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应用的兴起,催生出广域网和无线局域网上海量数据传输的需求。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数据包传输要求高吞吐量。而“高吞吐”对确认信息(acknowledgement,ACK)机制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大型企业通常通过在广域网部署专线来保证其部分关键业务的快速、可靠的数据传输。然而,目前大部分的业务仍然是通过公共的、价格相对便宜的公网来进行传输。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采用公网传输的业务所占的比重将会更大。公网具有以下特征:链路容量(带宽)高(例如1Gbps或10Gbps)、往返时延长(例如国内30ms-60ms,国际100ms-300ms)、存在非拥塞丢包(例如,中间盒策略、路由变化、数据错误导致的丢包)和网络动态变化,难以预测。
现有技术中,通常数据的接收端会发送ACK包以将数据的接收情况告知发送端。有的ACK包中包括该ACK包生成时,接收端已经成功接收到且未被确认的数据包的信息(例如数据包的标识),这些数据包是在该ACK包生成时仍然保存在接收端的接收缓存中,而未被接收端的应用层处理的数据包。这样,发送端就可以根据ACK包重传接收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然而,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ACK包发送机制,在丢包重传方面的性能仍然需要提升,这一方面的影响也制约了数据传输的性能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接收端接收来自数据发送端的多个数据包;所述数据接收端基于所述多个数据包更新所述数据接收端的接收缓存;
所述数据接收端根据所述更新的接收缓存,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确认信息;其中,所述确认信息中包括黑名单,或者包括黑名单和白名单,所述黑名单用于指示所述更新的接收缓存中空缺的数据包,所述空缺的数据包为所述数据发送端已发送且所述数据接收端未接收的数据包,所述白名单用于指示所述数据接收端已接收的若干个数据包,所述若干个数据包中包括所述多个数据包。
上述设计通过在确认信息中包括黑名单、或者包括黑名单和白名单,也就是说接收端通过反馈确认信息,将多个接收端未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标识及时的通知给发送端,从而发送端能够更及时地向接收端重传这些的数据包而无需等待到超时再重传,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性能。另外,接收端向发送端指示白名单,使得发送端能够及时获知发送端新接收到的数据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送端由于无效的重传(即重传已被接收的数据包)导致的带宽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白名单包括所述更新的接收缓存中序列号最大的数据包的标识,所述黑名单包括所述空缺的数据包中序列号最小的数据包的标识。
数据包的标识可以是数据包的序列号或者序列号偏移量,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将各个数据包区分开的信息。
上述设计中接收端每次至少将造成行头阻塞的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及时的通知给发送端,从而发送端能够及时向接收端发送造成行头阻塞的数据包,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性能。另外,接收端向发送端指示接收缓存中序列号最大的数据包的标识,即最新接收到的数据包,使得发送端能够及时获知发送端新接收到的数据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送端由于重传导致的带宽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9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