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带状区域的InSAR相位解缠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0442.8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46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7 |
发明(设计)人: | 尹治平;孙世山;吴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深蓝空间遥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丁浩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带状 区域 insar 相位 缠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带状区域的InSAR相位解缠绕方法,首先,对带状区域的SAR影像进行二维上取样,并滤除高频镜像;再将地面测量点与SAR影像配准,利用带状区域内大量分布着地面测量点的特点,在相近地面测量点之间选取合适路径进行一维相位解缠;合适路径的选取过程为,对长度小于2倍最短路径的所有路径进行一维相位解缠,并按相位解缠误差从小到大排序,选取排序靠前的25%的路径作为合适路径;最后,以这些合适路径上的像素为起点,采用枝切法开展局部二维相位解缠。本方法不仅提高了算法效率,而且充分利用了地面测量数据,将全局解缠化解为小区域的局部解缠,解决了带状区域可选路径数量少、难以绕过相位不连续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带状区域的InSAR相位解缠绕方法。
背景技术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netic Aperture Rader,InSAR)技术是一种从空中对地面目标进行观测的技术,它通过对两幅合成孔径雷达(SyntneticAperture Rader, SAR)图像进行相关处理,从而获得地面目标的高程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地形测绘、地表沉降监测、冰川运动监测等领域。InSAR数据处理大致包括影像配准、干涉图生成、相位解缠等环节,其中,相位解缠技术是InSAR地形测量中的核心步骤之一,相位解缠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形变测量的精度。
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是:要得到由两幅或多幅相干复图像衍生出的真实相位信息。但在实际运算过程中,由于引入了反三角函数,导致相位图中每个像素点的相位计算值都位于之间,即得到的只是相位主值,其关于2模糊。因此,我们需要给每个相位计算值加上2的整数倍,这种由缠绕相位得到原始相位的过程称为相位解缠。相位解缠一直是InSAR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类:路径跟踪法、最小二乘法和网络流法,近十几年来不断的涌现出了诸多相位解缠算法,但大部分都是在这三种经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星载SAR观测范围广,一景影像可以覆盖数百上千平方公里区域,因此传统的相位解缠方法都是针对面状大区域的。当前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高速铁路公路等带状工程的安全运营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线上某一点的地质形变灾害就可能影响整个线路流量,甚至导致整个线路瘫痪,因此,沿线地质形变风险排查是这些线性工程安全监测内容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面状区域的相位解缠算法应用于这种长距离的带状区域时,存在可选路径数量少、难以绕过相位不连续点等问题。
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高速铁路公路等带状工程沿线一般布置了大量的地基监测设备,这些地基监测设备为相位解缠提供了可靠的地面控制点,为提高带状区域的相位解缠精度提供了帮助。本发明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带状区域的InSAR相位解缠绕方法,以解决带状区域解缠过程中存在的可选路径少,难以绕过相位不连续点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带状区域的InSAR相位解缠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对带状区域的SAR影像进行二维上取样,并滤除高频镜像;
S02:将地面测量数据与SAR影像配准,确定地面测量点在SAR影像上对应的像素;
S03:在相近地面测量点之间选取合适路径进行一维相位解缠;
S04:以选出的路径上的像素为起点,采用枝切法开展局部二维相位解缠。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01中的上取样通过插值实现2倍至8倍的上采样。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S02中的地面测量数据包括:GPS/北斗测量得到的三维坐标、水准测量得到的三维坐标或无人机测绘得到的三维坐标,所述地面测量数据的水平测量误差小于SAR影像像素大小的二十分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深蓝空间遥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深蓝空间遥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04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