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3020.6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2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俊;张璐;李如燕;张云浩;张靠民;孙金鹏;邵自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51/06;C08L97/02;C08L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素 改性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微纳纤维素的制备
(1)原料的膨润预处理:将原料于0±5℃在化学物质1水溶液中膨润,然后水洗除去化学物质1,得到湿态膨润后产物1,所述化学物质1选自尿素、硫脲、硝酸钾;
(2)磷酸溶解:将产物1加入到磷酸水溶液中,搅拌至全部溶解,沉析至大量水中终止反应,然后水洗至中性,抽滤,得到胶状产物2;
(3)球磨:将产物2在球磨机中球磨,得到微纳纤维素水悬浮液;
步骤二: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所采用的原料为:干燥后的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相容剂和微纳纤维素;原料之间的添加量关系为:所述植物纤维的添加质量为热塑性聚合物的80~240%;所述相容剂的添加质量为热塑性聚合物的2~10%;所述微纳纤维素,干重计,添加质量为热塑性聚合物的2~15%;
(1)部分植物纤维与微纳纤维素的预混合:将步骤一得到的微纳纤维素水悬浮液超声处理后,倒入干燥后的部分植物纤维中,搅拌均匀,将混合物于105±2℃下干燥,得到植物纤维与微纳纤维素的固体预混物1,所述部分植物纤维的质量为植物纤维总质量的5~10%;
(2)预混物1与其他组分的混合:将预混物1、干燥后的剩余植物纤维、热塑性聚合物和相容剂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得到预混物2;
(3)造粒:将预混物2在密炼机或双螺杆挤出机中混炼、造粒,得到木塑块料或颗粒;
(4)成型:以木塑块料或颗粒为原料,通过挤出成型、模压成型、注射成型的成型方式,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木塑复合材料试样或制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1)所述化学物质1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20%;步骤一(1)所述原料与化学物质1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30~1:60g/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1)所述化学物质1使用尿素;步骤一(1)所述化学物质1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步骤一(1)所述原料与化学物质1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50g/g。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2)中所述磷酸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0~85%;步骤一(2)所述磷酸溶解的温度为室温~6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2)所述产物1,干重计,与磷酸水溶液的固液比,根据原料种类不同,控制以1:10g/ml为下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2)所述磷酸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0%;步骤一(2)所述产物1,干重计,与磷酸水溶液的固液比为1:20g/ml;步骤一(2)所述磷酸溶解的温度为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3)所述球磨时间为3~5h。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植物纤维选自木粉、竹粉、稻壳、花生壳、咖啡壳、亚麻和农作物秸杆;步骤二所述热塑性聚合物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步骤二所述相容剂选自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接枝聚苯乙烯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1)所述干燥后的部分植物纤维与微纳纤维素水悬浮液的质量比为1:10~1:20g/g。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纤维素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3)所述密炼机或双螺杆挤出机混炼、造粒的工艺条件与未添加微纳纤维素时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302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