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3076.1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6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柳杨华;易金华;郑云华;孙秋荣;严应群;刘念汝;王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5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今天智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8 | 代理人: | 邓寅杰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挥发性有机物 吸附器 吸附 可切换 回收 循环加热系统 循环冷却系统 高效治理 再生 尾气 抽真空系统 管壳式结构 长期稳定 达标排放 工况切换 工业尾气 循环冷水 循环热水 预冷系统 再生操作 再生过程 吸附剂 管程 壳程 可用 预冷 污染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预冷系统、吸附与再生可切换系统、循环冷却系统、循环加热系统及抽真空系统。本发明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尾气在进入吸附与再生可切换系统前进行预冷分离,回收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减轻了吸附剂的负荷;吸附与再生可切换系统内的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均为管壳式结构,两台吸附器共用一套循环冷却系统与循环加热系统,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可以根据工况切换吸附与再生操作,吸附与再生过程中循环冷水和循环热水走吸附器的管程,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尾气走吸附器的壳程,回收的挥发性有机物纯度高,不产生新的污染源;该方法气体适应性强,可用来处理各类挥发性有机物,尾气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物的挥发不仅污染环境更会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不断恶化,政府环保法规日趋严苛,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挥发性有机物高效治理技术已成为各科研单位的研究热点。
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方法主要分为销毁法和回收法。销毁法有生物法、等离子法、光催化法及燃烧法,回收法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等。销毁法仅作为一种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处理措施,不能回收利用,没有经济效益。单一的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较难处理合格。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吸收+吸附法或冷凝+吸附的组合方法等,该方法有的可以解决排放不达标的问题,但吸附再生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使用蒸汽再生会产生较难处理的污水;采用热氮再生影响吸附剂的寿命还易引发火灾事故;采用真空抽吸再生又无法保证吸附剂充分解吸,造成吸附剂快速饱和。这些方法有的对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有的无法保证长周期运行,有的无法回收有经济价值的挥发性有机物,不满足生产装置环保、经济、稳定运行的要求。
因此,急需开发出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及方法,工艺流程简单,回收的挥发性有机物品质高,不产生新的污染源,尾气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其不同之处在于:包括:
预冷系统,所述预冷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预冷器及分液罐;
吸附与再生可切换系统,所述吸附与再生可切换系统包括分别与所述分液罐相连通的第一吸附器及第二吸附器,所述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间可切换吸附与解吸再生操作;
循环冷却系统,所述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水冷器、冷水罐及循环冷水泵,所述循环冷却系统可根据吸附或再生工况切换与第一吸附器或第二吸附器连通;
循环加热系统,所述循环加热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水罐、循环热水泵及混合器,所述循环加热系统可根据吸附或再生工况切换与第一吸附器或第二吸附器连通;及
抽真空系统,所述抽真空系统内设置抽真空泵组,所述抽真空泵组根据吸附或再生工况切换与第一吸附器或第二吸附器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还包括连接各系统间的管道,所述管道上安装有若干个程控阀及调节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还包括PLC控制系统,所述PLC控制系统用于联动控制所述程控阀及调节阀以实现对整个装置的自动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均采用管壳式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内采用的吸附剂均为高效专用吸附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所述高效治理并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3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