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泊松比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3257.4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3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樊瑜波;王丽珍;高元明;王亚伟;冯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F2/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泊松比 降解 血管 支架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泊松比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以弥补现有技术对于可降解血管支架设计上的不足,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该血管支架结构由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沿支架环向和轴向排列构成,其材料为可降解材料。所述血管支架结构是基于可降解材料的特殊性设计而成,具有负泊松比效应。具有该结构的可降解血管支架在植入血管后可以与血管内膜组织的负泊松比效应相匹配,从而减少支架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并降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并且支架在体内最终会发生完全降解,其降解产物被人体吸收和代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约为111/10万,且呈上升趋势,据推算我国目前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冠心病的主要疗法。PCI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历了球囊扩张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三次革命性的进展。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血管支架均为不可降解支架,支架在撑开狭窄血管后会永久存留于体内。支架的长期存留容易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等严重健康隐患。可降解血管支架在完成治疗任务后可以在体内降解并被人体完全代吸收和代谢,降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可降解血管支架被认为是PCI的第四次革命,是未来血管支架的发展方向。
但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动脉血管中的内膜组织在血压和血液流动载荷下的变形具有负泊松比效应。若血管支架不能与内膜组织的负泊松比效应相匹配会增大对血管组织的损伤,提高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不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尚不具有负泊松比效应。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结构相较于不可降解支架有其特殊性,现有技术难以在考虑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特殊性的情况下使支架结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负泊松比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缺乏的使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降解血管支架与血管内膜组织的负泊松比效应相匹配,减小对血管组织损伤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的负泊松比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沿着血管支架环向和轴向排列构成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
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中的相互平行的边与支架的轴向平行,主要提供血管支架的轴向连接作用。内凹边处于内凹的折叠状态,主要提供血管支架的径向支撑。
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中的各边的连接处呈弧形,以避免可降解材料在呈尖角结构的地方发生过快降解和过早失效的现象。
对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中的内凹边与平行边的几何参数进行调节即可调整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负泊松比值。
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沿着血管支架环向的排列个数为4~8个,可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质普遍偏弱,较少的排列个数可保障支架结构具有足够大的截面尺寸,从而使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对血管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
所述内凹六边形基础结构单元沿着血管支架轴向的排列个数大于2,该排列个数决定了负泊松比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轴向长度,因此具体轴向排列个数根据临床应用中对支架轴向长度的需要进行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32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