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信令数据并结合动态阈值判断出行有效性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6950.7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87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远;杨晨;付晓;汤君友;袁钰;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30 | 分类号: | G06Q50/3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结合 动态 阈值 判断 出行 有效性 人口 交换量 估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令数据并结合动态阈值判断出行有效性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能够利用手机网络运营商日常运营时产生收集的信令数据,低成本地获得进行交通规划所必需的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人口交换量信息。本发明利用信令数据获取各层次的人口交换量,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以及交通规划和管理,更合理高效地分有限的公共资源;此外,和传统的问卷等方式采集人口交换数据相比,基于信令数据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成本低、准确率高,是大数据时代城市交通规划方法革新的代表之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大数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信令数据并结合动态阈值判断出行有效性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明显增加。2010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约为7000万辆,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8年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机动车数量的高速增加给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现阶段我国治理交通拥堵还是以扩建道路基础设施为主要措施,其治理效果逐渐减弱,寻求新的治理方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交通问题研究比较早的发达国家,合理的交通规划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交通出行的特点,对于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系统、进行交通规划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取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路径,刻画居民出行信息,对于交通规划和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方法主要有家访调查、抽样问卷调查、收发表调查、明信片调查、公交线路调查、电话询问等。不同的调查方法存在不同的问题,其中精确度低、调查费用高、抽样率低等问题是传统调查方法的瓶颈所在。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已被应用于公路网规划,新建或改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交通组织及管理等各方面。大量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尤其是人口交换量调查数据,对远景交通量的预测、道路类型及等级的确定、互通立交的设置、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交通服务设施的配置、交通管理与控制、规划方案和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以及财务分析等提供了定量依据,进而为交通规划的完善和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信令数据并结合动态阈值判断出行有效性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能够利用手机网络运营商日常运营时产生收集的信令数据,低成本地获得进行交通规划所必需的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人口交换量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令数据并结合动态阈值判断出行有效性的人口交换量估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信令数据计算出行者在出行链中的各个基站的停留时间;
(2)识别并清除信令数据所包含的乒乓漂移数据;
(3)根据停留时间阈值筛选停留时间满足要求的信令数据;
(4)基于信令数据计算出行者在出行链中的两个基站之间的转移时间;
(5)用基站的泰森多边形面积设立动态阈值,根据步骤(3)得到的出行者在各个基站的停留时间和步骤(4)得到的出行者在出行链中的每两个基站之间的转移时间,判断出行有效性;
(6)将步骤(5)得到的有效出行分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匹配并集计,得到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口交换量信息;
(7)将步骤(6)得到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口交换量信息按照不同时间尺度进行统计,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人口交换量信息;
(8)基于运营商市场占有率等数据对步骤(7)得到的人口交换量进行扩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6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铁管理系统
- 下一篇:用于审核图片的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