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铆钉粘铆连接的再成型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8419.3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0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解东旋;王楠;范守哲;李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02;F16B11/00;B05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顾友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成型 固定块 再成型装置 冲头结构 铆钉 凹模 侧壁 凸模 温度传感器 凸出 范围受限 固定块套 加热电极 冷却管道 压边圈 铆接 头颈 压边 自锁 圈套 开口 | ||
1.一种无铆钉粘铆连接的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头结构、再成型底部固定块和再成型凸模;
其中,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上设有开口,所述冲头结构位于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上方,所述再成型凸模位于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下方;所述冲头结构包括压边圈、侧壁固定块和凹模;所述侧壁固定块套设于所述凹模外侧,所述压边圈套设于所述侧壁固定块外侧;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凹模、再成型凸模上分别都设有温度传感器、加热电极和冷却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固定块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包括竖直部和固定在所述竖直部下方的水平部;两个所述竖直部可组合形成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的底部两侧设有对称的缺口,便于所述侧壁固定块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缺口与所述水平部等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顶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加热电极的加热电极通孔、底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冷却管道的冷却管道通孔;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凹槽,所述凹槽布置在所述开口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凹槽,所述凹模底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加热电极的加热电极通孔、用于安装所述冷却管道的冷却管道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成型凸模靠近顶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凹槽,所述再成型凸模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加热电极的加热电极通孔、用于安装所述冷却管道的冷却管道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装置的无铆钉粘铆连接的再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固定在所述再成型装置上;
S2、对所述粘铆接头进行第一次加热及冷却处理,实现所述粘铆接头周边区域的胶粘剂的固化及所述粘铆接头凸起部分的胶粘剂的未固化;
S3、对所述粘铆接头进行冲压及保压处理,实现所述粘铆接头的再成型,对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进行第二次加热及冷却处理,实现所述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凸起部分的胶粘剂的固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上的加热电极对所述粘铆接头周边区域进行加热,同时控制所述再成型凸模和凹模上的冷却管道对所述粘铆接头凸起部分进行冷却,实时监测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现所述粘铆接头周边区域的胶粘剂的固化及所述粘铆接头凸起部分的胶粘剂的未固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
驱动所述凹模及再成型凸模进行运动,同时实时监测运动过程中施加在所述凹模和再成型凸模上的压力以及两者的位置;
当所述凹模和再成型凸模达到预设位置时,对所述粘铆接头进行保压,得到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
控制所述再成型凸模和凹模上的加热电极对所述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凸起部分进行加热,同时控制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上的冷却管道对所述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周边区域进行冷却,实时监测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现所述再成型完成的粘铆接头凸起部分的胶粘剂的固化。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驱动所述再成型凸模向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方向运动直至达到预设的表面距离;
将所述粘铆接头放置在所述再成型凸模上并调整所述再成型凸模的高度;
驱动所述冲头结构向所述再成型底部固定块方向运动直至所述侧壁固定块的水平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粘铆接头接触;
驱动所述凹模运动直至其下表面与所述粘铆接头接触;
驱动所述侧壁固定块向中央运动直至其竖直部的内侧壁与所述凹模外侧壁接触;
驱动所述压边圈运动以使所述粘铆接头被完全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841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