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MMC的多功能高速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9642.X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1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袁佳歆;倪周;肖非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34 | 分类号: | H02J3/34;H02M7/483;B60L7/10 |
代理公司: | 广东德而赛律师事务所 44322 | 代理人: | 叶秀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拓扑结构 上桥臂 下桥臂 储能系统 逆变系统 多电平换流器 回收利用系统 再生制动能量 缓冲电感 高速铁路 电力电子变压器 三相桥式电路 电力贯通线 蓄电池模块 电容模块 节能环保 刹车制动 再生能量 电储能 三相电 储能 联通 牵引 电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MMC的多功能高速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储能系统、逆变系统两部分,储能系统与逆变系统通过电容模块(C)相连。储能系统为三相电储能拓扑结构,每相电储能拓扑结构分为上桥臂和下桥臂两部分,上桥臂和下桥臂分别由n个多电平换流器模块(MMC)、n个电力电子变压器模块(ETM)、n个蓄电池模块(U)以及一个缓冲电感构成。逆变系统为三相桥式电路拓扑结构,每相拓扑结构分为上桥臂和下桥臂两部分,上桥臂和下桥臂分别由n个多电平换流器模块(MMC)以及一个缓冲电感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联通27.5kV牵引网和10kV电力贯通线,使得再生能量被充分合理的利用,改善了刹车制动时电网的电能质量,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MMC的多功能高速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高铁运行线路最长的国家,其装机功率与发车密度也位居国际前列。高速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强、乘坐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但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直接接入电力系统的重要负荷之一。相比于传统的交-直型电力机车,高速铁路具有牵引负荷功率大、可靠性要求高、取流时间长的特点。由于高速铁路具有运行速度快、负荷功率大的特点,其所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高速列车进行刹车制动时,会产生制动能量,目前高速铁路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主要包含两个利用途径:一是被同一供电段内正在牵引运行的高速列车所吸收;二是直接返送回电力系统。但是由于电力机车属于单相非对称性负载,回馈到电力系统的再生制动能量包含大量的谐波成分以及负序分量,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电力公司对这部分返送电网的电量采用了惩罚性收费,也就是返送电网的电量等同于消耗的电量,即所谓的“倒送正计”,这无疑增加了高速铁路的运行成本。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铁路客运需求和应对不断上涨的运维成本,对于电气化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便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符合现今世界都在提的节能环保的主题。
目前,在列车再生制动过程中,一般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存储设备储存起来,储能装置控制系统根据接触网电压、电流方向等条件判断出列车处于再生制动工况时,储能转换环节启动,将再生制动能量储存于能量存储器件中。而当列车工作在加速、爬坡等需消耗大量功率的工况时,能量变换环节再次启动,此时储能器件中的电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根据储能器件的不同可分为电池储能、超导储能、飞轮储能和超级电容储能等,由于MMC具有高度模块化的结构,具有公共直流母线,而且保留了传统多电平变换器的优点,因此在采用MMC进行储能时,不仅节能环保,而且改善了刹车制动时的电能质量,同时使MMC子模块电容电压的控制更加灵活。
然而,由于高速铁路系统的应用电压等级较高,为27.5kV,而储能型MMC中用作储能的蓄电池组主要运用于低压等级,为36V-720V,因此不能直接将其接入高速铁路系统之中,目前虽然存在通过使用工频变压器降压来完成降压储能的结构,但这种拓扑结构存在造价高、安装空间大等一系列缺点,导致了应用的局限性。
此外,高速铁路系统中存在着沿铁路架设的10kV电力贯通线,该线路贯通铁路沿线所有车站,是为铁路沿线车站、信号和电力设备等各类用电负荷进行供电的专用电力线路,高速铁路的电力贯通线多为单芯电缆敷设于路基电缆槽中。传统的高铁牵引网线路与10kV电力贯通线不存在电气连接,因此两条线路中多余的能量不能相互有效利用,导致了应用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MC的多功能高速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96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