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1166.5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0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金浩天;金卫明;陆俊;曹学锋;冯自强;阮楚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刘晓阳 |
地址: | 31001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用 数据 快速 读入 系统 实现 桩基 方案 优化 方法 | ||
1.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读入数据:将dwg图形或txt文档通过语言编译小程序一键读入到excel文档中,再输入地堪报告提供的各土层名称、编号、抗拔系数、极限侧阻力特征值和极限端阻力特征值;
B、绘制计算表格:对所有孔点穿越的土层进行包络归并,生成包络土层作为表头,表头包含各土层名称、编号及其特性,对孔点进行计算;孔点计算的第一列为各土层底的相对高程,第二列为根据各土层特性计算的在对应土层中的侧阻力,第三列为对应土层中的抗拔力,累加计算出各孔点处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C、根据步骤B中计算结果的大小选取若干个范围进行归并,形成若干个分段区域,并以每个区域的最小值为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划分出多种桩型;
D、确定桩型后,选取多种桩长,绘出桩长与单桩设计承载力比值的曲线及桩长与单桩工程造价比值的曲线,得到单桩设计承载力与单桩工程造价比值的曲线,通过已知的总承载力大小,最终得到该桩型的桩长与总造价的关系;
E、将已在excel表格中的孔点数据经过vba语言编译小程序一键存为一个可被盈建科软件识别读取的dz文件;
所述步骤B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一半,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Qsk+Qpk=uΣqsikli+qpkAp,其中Qsk为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为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sik为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为根限端阻力标准值,u为桩身周长,li为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
所述步骤B中抗拔力Nk满足:Nk≤Tuk/2+Gp,其中Tuk为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Gp为桩基自重;
所述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Tuk=Σλiqsikuili,其中λi为抗拔系数,qsik为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ui为桩身周长,li为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
所述步骤D中单桩工程造价P1=PcVc(1+ρlρs),其中ρl为抗压桩桩身纵筋配筋率,ρs为体积配箍率,Pc为混凝土建安费,Vc为混凝土用量,l为桩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对于dwg图形,采用cad平台的lisp语言编译小程序,通过鼠标框选,直接将各孔点数据按计算可用的格式读入到excel文档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对于txt文档,通过excel的vba语言编译小程序,一键读入到excel文档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孔点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选择由进入持力层深度控制或桩长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地勘数据快速读入系统实现桩基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孔点在各土层中的长度计算时,不穿越某土层时则计在此土层中长度为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116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