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激光干涉的感知海洋湍流和海洋颗粒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4042.2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3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姚金任;张华俊;王翰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G01N15/06;G01C1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刘冰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光 干涉 感知 海洋 湍流 颗粒 装置 | ||
1.基于激光干涉的感知海洋湍流和海洋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封装外壳(1)、第一防水透光窗口(2)、第二防水透光窗口(4)、连续型单纵模激光器(3)、单模光纤-第一光纤分束器(5-1)、第二光纤分束器(5-2)、第三光纤分束器(5-3)、光纤-空间光耦合器(6)、滤波片(7)、偏振片(8)、空间光-光纤耦合器(9)、光纤合束器(10)、第一光电探测器(11-1)、第二光电探测器(11-2)、第三光电探测器(11-3)、信号供电缆(12)和控制分析系统(13);
激光由所述连续型单纵模激光器(3)发出,经由单模光纤被第二光纤分束器(5-2)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过第三光纤分束器(5-3)后再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三光电探测器(11-3)转化为电信号,另一路进入光纤合束器(10);
经过第二光纤分束器(5-2)的另一路经过光纤-空间光耦合器(6)和第一防水透光窗口(2)进入待测水体,随后依次经过第二防水透光窗口(4)、滤波片(7)、偏振片(8)和空间光-光纤耦合器(9),被空间光-光纤耦合器(9)耦合进入光纤传输至单模光纤-第一光纤分束器(5-1),进入单模光纤-第一光纤分束器(5-1)的光被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光电探测器(11-1)转化为电信号,另一路进入光纤合束器(10);
进入光纤合束器(10)的两路光合为一路发生干涉后进入第二光电探测器(11-2)转化为电信号;
所述控制分析系统(13)用于对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存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激光干涉的感知海洋湍流和海洋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分析系统(13)对第一光电探测器(11-1)、第二光电探测器(11-2)和第三光电探测器(11-3)所传递的时序电信号执行如下分析流程:
步骤一:将装置投放入待测水域,此时控制分析系统(13)通过第一光电探测器(11-1)、第二光电探测器(11-2)和第三光电探测器(11-3)同时各采集一段时序电信号IA(t)、IB(t)、IC(t),采样时间不低于1分钟,采样频率不低于50Hz;
步骤二:控制分析系统(13)对步骤一所得三段信号执行初级滤波:若控制分析系统(13)为光电探测器和激光器提供频率为f0的交流电,则控制分析系统(13)滤去这三段信号中的频率为f0及其倍频nf0的信号成分,n=1,2,3…,滤波后得到信号I1A(t)、I1B(t)、I1C(t);若控制分析系统(13)为光电探测器和激光器提供直流电,则不执行初级滤波,即I1A(t)=IA(t)、I1B(t)=IB(t)、I1C(t)=IC(t);
步骤三:计算干涉仪两光路相位差的时序值θ0(t):
步骤四:控制分析系统(13)对计算得到的相位差时序值θ0(t)进行相位解包裹,得到连续化相位差信号θ1(t);
步骤五:控制分析系统(13)对θ1(t)和I1A(t)做信号乘积,得到信号p(t)=θ1(t)×I1A(t);
步骤六:控制分析系统(13)对p(t)做傅里叶变换得到P(f),从其中提取湍流特征频段[fs/Ns,ft],其中fs为光电探测器采样频率,Ns为IA(t)的采样点数,ft需满足:
其中df为对P(f)在频率坐标上进行积分的微元表示;
步骤七:控制分析系统(13)对I1A(t)做傅里叶变换得到IP(f),从其中提取湍流特征频段[fp,fs/2],其中fp需满足:
步骤八:控制分析系统(13)计算湍流场感知指标颗粒物感知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404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