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资源回收O2O平台的资源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44083.1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8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香梁;闫晓惠;李聪;王龙宝;廖诗怡;陈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Q10/04;G06Q10/06;G06Q10/08;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梁耀文 |
地址: | 2111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资源回收 回收站 废品回收 废品 社区用户 收入状态 二次利用 规划路线 企业用户 统计管理 信息推送 业务闭环 用户注册 最佳路线 后平台 时间段 预分类 上线 钱包 存储 后台 评定 转入 反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资源回收O2O平台的资源回收方法,1、用户注册并分为社区用户和企业用户;2、社区用户下单,完成预分类确认回收时间段生成订单;3、回收平台给回收人员派单,并推荐最佳路线;4、回收人员接受订单并根据规划路线上门回收;5、用户和回收人员确认回收金额后平台确认,钱转入钱包是未收入状态;6、回收人员将废品送至回收站,回收站确认订单;7、用户回收金额变为已收入状态,订单完成;并将订单详情进行存储;8、用户对回收人员进行反馈便于回收人员星级评定;9、后台对订单废品种类金额等进行统计管理,以此对用户进行信息推送。本发明缩短废品到回收站的产业链,使废品回收二次利用,实现废品回收线上线下业务闭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数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资源回收O2O平台的资源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垃圾排放量大、可二次回收利用的资源量大,可是对于资源回收市场和拾荒者没有有效的管理,资源无法被及时回收二次利用。目前资源回收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垃圾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呈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式。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而这又给我国垃圾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已达1.4亿吨以上,人均垃圾年产量在450~500kg左右,还在以每年8%~9%的增长率不断增加。
(2)社区居民生活废品不能得到充分的回收再利用。
一方面,废品不能及时回收,使得很多人已经没有攒废品的习惯,废品不能很好地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废品物价值不高,价格经常波动,叫价不透明,有些时候即便是攒了很久的东西也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由于制度缺陷和缺少人力资源及资本,城市管理部门难以对所有垃圾回收处理,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垃圾常年暴露在外甚至向河流、湖泊倾倒,危害人身健康和环境质量。
(3)我国拾荒者数量众多,收入不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日益资源化的技术、速度、规模和能力等日益提高而形成产业,城市垃圾拾荒者也随之出现乃至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将拾荒作为一种职业,以此为生,而且人数逐渐壮大。正是他们将放错位置的资源转移到正确的位置上,使之可以再次被利用,为垃圾的资源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文献资料显示,1998年北京市拾荒者数量约8.2万人左右,2000年已增至10万人,目前在北京的拾荒者至少有13万人。据估计,这一人群一年能从北京“捡得”大约30亿元的收入。然而,因为对这些拾荒者没有统一的管理,很多人经常面临“白跑一趟”的尴尬局面,拾荒者的人力利用没有达到最大。不仅如此,由于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不足,有一些资源不能二次回收并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资源回收O2O平台的资源回收方法,能够实现用户可管理、回收订单可管理、回收人员可管理,缩短废品到回收站的产业链,使废品能够及时回收二次利用,实现废品价格透明化,实现废品回收线上线下业务闭环。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资源回收O2O平台的资源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用户注册并完善信息,回收平台对用户信息进行存储并将用户分为社区用户和企业用户;
(2)社区用户根据存有的废品填写订单信息,完成预分类,确认回收时间段,生成并提交订单;
(3)回收平台根据用户坐在社区地点、数量、时间自动分配订单至相应片区的回收人员,并且平台会为回收人员推荐最佳路线;
(4)回收人员接受订单并根据规划路线上门回收;
(5)用户和回收人员确认回收金额后平台确认,钱转入钱包是未收入状态;
(6)回收人员将废品送至回收站,回收站确认订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40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