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熵减仪实现熵减的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4725.8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6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彤;李子千;李昕晓;刘庆春;刘子明;李依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纳能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2/02 | 分类号: | A61N2/02;A61N5/00;A61N1/44;A61G10/00;A23L5/30 |
代理公司: | 广州汇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7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5103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熵减仪 实现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基于熵减仪实现熵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熵减仪部和第二熵减仪部,所述第一熵减仪部与第二熵减仪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熵减仪部与第二熵减仪部连接闭合时形成内腔,所述内腔壁上安装有太赫兹电磁波发射装置和旋磁装置,所述太赫兹电磁波发射装置和旋磁装置均与电源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熵减仪部为熵减仪上壳体,所述第二熵减仪部为熵减仪下壳体,所述熵减仪上壳体与所述熵减仪下壳体可翻转活动连接,且所述熵减仪上壳体和所述熵减仪下壳体盖合时形成熵减仪内腔(9),所述熵减仪内腔(9)的一端开设有熵减仪空腔口(10),所述熵减仪内腔(9)分别安装有太赫兹发射装置(5)、旋磁发生装置(6)、负离子发生器,所述太赫兹发射装置(5)、旋磁发生装置(6)、负离子发生器分别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熵减仪内腔内壁设置有碳纤维负离子发射孔,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的发射管道连通碳纤维负离子发射孔;
所述熵减仪下壳体设置为卧式熵减仪下壳体(8),所述熵减仪上壳体设置为卧式熵减仪上壳体(7);所述卧式熵减仪下壳体(8)的一端和所述卧式熵减仪上壳体(7)的一端可翻转活动连接,所述卧式熵减仪下壳体(8)和所述卧式熵减仪上壳体(7)盖合的另一端开设有卧式熵减仪空腔口(10),所述卧式熵减仪空腔口(10)由卧式熵减仪上壳体U形口(42)和卧式熵减仪下壳体头托U形槽(43)组成,所述卧式熵减仪下壳体头托U形槽(43)侧边设置有散热口(44);
或者所述熵减仪下壳体设置为坐式熵减仪下壳体(11),所述熵减仪上壳体设置为坐式熵减仪上壳体(12);所述坐式熵减仪下壳体(11)的内腔设置有靠背部(52)、座位部(53)、脚踏部(54),所述靠背部设置有按摩装置,且所述靠背部侧边设置有扶手环(56),所述座位部(53)安装有坐垫,且所述座位部(53)内部装置有旋磁发生器(6),所述脚踏部(54)设置有脚垫,所述坐式熵减仪下壳体(11)的内腔安装负离子发生器,且所述坐式熵减仪下壳体的内侧壁设置有碳纤维负离子发射孔(59),所述坐式熵减仪上壳体(12)内腔安装太赫兹发射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熵减仪实现熵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式熵减仪下壳体(11)的一端和所述坐式熵减仪上壳体(12)的一端可翻转活动连接,所述坐式熵减仪下壳体(11)和所述坐式熵减仪上壳体(12)盖合的另一端开设有坐式熵减仪空腔口(32)。
3.基于熵减仪实现熵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的装置,包括以下步骤:A1,开启电源,太赫兹电磁波发射装置(5)发射波长30微米-3000微米;A2,旋磁装置(6)产生磁场,磁场强度高达5000-8000高斯,穿透力可达到60-90厘米;A3,关闭电源,熵减仪至少运行20分钟后关闭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熵减仪实现熵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熵减的方法还包括步骤a2,负离子发生器产生负离子,负离子穿透人体,产生负离子生物效应,所述a2步骤在A2步骤之后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纳能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纳能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472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