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47574.1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95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伟;王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金诗琦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楔形 施工 辅助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辅助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推送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和推送装置滑动连接,支撑装置的上表面设置滑槽和挡块,推送装置包括千斤顶顶升部、千斤顶底座、接头、支撑杆和第一支点。所述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支撑装置一端固定,另一端调平;b、将推送装置置于滑槽上,将钢板和结构胶平稳放置在千斤顶顶升部上;c、推动推送装置至滑槽端部,待挡块卡住推送装置,定量顶升千斤顶顶升部,搁置在钢板上方的结构胶粘贴至指定位置,锁定千斤顶;d、结构胶固化后卸载辅助装置,置入支座,进行后续更换操作。本发明可以辅助梁底楔形块的安装,解决空间局限时施工人员手臂难以到达安装位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支座更换,具体为一种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桥梁支座的作用是将桥梁上部结构荷载顺适、安全地传递给桥梁墩台,同时保证上部结构在荷载、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作用下的自由变形,并保护梁体、墩台不受损伤。在桥梁日常巡检、定期检查以及特殊检查过程中发现,支座病害十分普遍。其中,中小跨径桥梁的板式橡胶支座病害显得尤为突出和典型,具体表现为支座脱空、局部承压、剪切变形过大、支座老化、支座垫石和梁底楔形块开裂、破损等等。一旦支座出现上述病害,其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及顺应梁体变形的功能将逐渐下降甚至丧失,这将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的受力安全。因此,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在不造成桥梁结构损伤的情况下对病害支座及时进行更换以恢复其原有功能,确保桥梁运营安全。由此,桥梁支座更换技术应运而生。
现有的桥梁支座更换方法包括枕木满布式支架法、鞍型支架法、钢扁担梁法、直接顶升法。鞍型支架法的缺点是需对盖梁进行偏心受压、抗弯强度验算,必须在墩台上预埋可靠的锚固措施,梁两侧的千斤顶定位布置要求对称精度高,且顶升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主梁高程;钢扁担梁法的缺点是设计复杂,需进行专门计算,要求用大吨位千斤顶,对桥面局部压力较大的情况需要进行验算,对桥面交通影响较大,桥墩受较大偏心荷载,需进行偏心验算。直接顶升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但实际支座更换过程中发现,同步顶升更换支座针对组合小箱梁桥的支座以及组合小板梁桥位于盖梁位置处的支座操作空间较大,更换比较简单。而组合小板梁桥台处的支座更换时往往受一些条件限制,例如板梁与台帽净空较低、板梁支座距台背较近离前墙较远,导致支座更换时操作空间较小、难度大。楔形块施工时对楔形块的位置、厚度、角度等均有要求,需要的操作较为精细加之支座更换时往往设有千斤顶、百分表等仪器,而更换支座时楔形块的施工又多为手工操作,容易触碰仪器,因而楔形块的施工存在较大的难度。加之支座更换时往往设有自锁式千斤顶、百分表灯仪器,而更换支座和楔形块的施工又均为手工操作,容易触碰仪器,导致楔形块的施工和支座的安装存在较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操作空间要求低的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局限空间的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的使用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推送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和推送装置滑动连接,支撑装置的上表面设置滑槽和挡块,挡块位于滑槽的一端,推送装置包括千斤顶顶升部、千斤顶底座、接头、支撑杆和第一支点,接头设置在千斤顶底座的外侧面,千斤顶底座的侧面等距连接有四个支撑杆,支撑杆远离千斤顶底座的一端底部设置第一支点,第一支点沿着滑槽滑动。
支撑装置还包括调平螺栓和第二支点。调平螺栓、第二支点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二支点与支座垫石相接触,调平螺栓与桥台顶面相接触,通过旋转调平螺栓调整支撑装置的高度使其与滑槽水平。第一支点、第二支点均为半球形。千斤顶顶升部的表面与楔形块的钢板相接触。
为减轻装置重量,同时保证刚度和强度,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发明所述的梁底楔形块的施工辅助装置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7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