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50746.0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1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汪玲彦;詹习生;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3/32 | 分类号: | H04B3/32;H04B3/46;H04L12/2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陈建军 |
地址: | 435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fast 端口 方法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超宽带铜线接入技术G.FAST端口的建链状态;然后通过轮询方式获取每一个建链成功的G.FAST端口的比特分布情况;此后再根据比特分布情况,通过轮询方式判断在VDSL频段下建链成功的G.FAST端口的每一个子载波通道承载的比特数是否达到预设标准;最后开启比特数达标的子载波通道,并在G.FAST端口掉线时触发关闭比特数不达标的子载波通道的操作。本发明可自动关闭受干扰严重的TONE来提高线路的稳定性,提升用户的上网体验;在串扰降低的情况下又可自动开启之前关闭的TONE,来提升G.FAST端口的建链速率,降低了运营商的维护工作量,有效减少运营商的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超高清网络视频、虚拟现实(VR)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宽带业务的发展,用户对接入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ADSL(Very High Speed Digital SubscriberLine,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以及Vectoring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用户对高带宽的需求。所以 G.FAST应运而生,G.FAST的出现使得用户不需要重新部署光纤,在原有的铜线介质上就能让带宽到达光纤的速率。但是G.FAST前向兼容了VDSL技术,在频谱使用上,G.FAST使用了106MHz/212MHz,占用了VDSL(30MHz)以下的频段,使得G.FAST线路与VDSL线路在30MHZ以下频段具有重叠,因为相同频段下产生的串扰非常大,导致线路的稳定性比较差,降低了用户的上网体验。
为了解决串扰过大导致的线路不稳定、速率下降等严重问题,设备运营商往往会采取事先做好配置关闭VDSL频段下承载比特数较少的子载波通道(以下简称TONE)来降低串扰,但是这个仅限于现网上已存在的VDSL CPE(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的用户端设备)。如果在运营商不知道的情况下,用户自行的接入了VDSL CPE,这时如果不对该用户进行重新关闭VDSL频段下受干扰TONE的操作,G.FAST端口有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误码并且可能导致该端口掉线。当现网中没有VDSL CPE存在时如果不开启VDSL TONE(子载波), G.FAST端口的速率也将会大大降低。这种手动配置的方式将会给运营商带来大量的人工维护成本。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 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可解决现有技术中运营商通过人工手动的开启和关闭VDSL频段下受干扰的TONE的操作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超宽带铜线接入技术G.FAST端口的建链状态,其中,所述建链状态包括成功和失败;
通过轮询方式获取每一个建链成功的G.FAST端口的比特分布情况;
根据比特分布情况,通过轮询方式判断在VDSL频段下建链成功的G.FAST端口的每一个子载波通道承载的比特数是否达到预设标准;
开启比特数达标的子载波通道,并在G.FAST端口掉线时触发关闭比特数不达标的子载波通道的操作。
所述的降低降低G.FAST端口串扰的方法中,所述获取超宽带铜线接入技术G.FAST端口的建链状态的步骤包括:
读取超宽带铜线接入技术G.FAST端口的在线状态标记位,其中,所述在线状态标记位包括1和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师范大学,未经湖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07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