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53687.2 | 申请日: | 201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7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伟;钮力亚;王伟;于亮;王奉芝;陆莉;王连鹏;邹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06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强筋 优质 小麦 育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的小麦育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其提高质量;包括以下步骤:1)、杂交以矮败轮回群体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进行第一次杂交,获得第一次杂交种子;2)、以第一次杂交种子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获得第二次杂交种子;3)、第二次杂交种子再与师栾02‑1杂交,得到F1代种子;4)、将F1代种子进行种植选育,选育标准包含:是否含有亚基“5+10”;5)、在F2、F3代对选择出的后代进行KASP标记检测优质亚基,并以此为选育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小麦育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现有小麦的各类型育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其育种的品种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质量的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的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杂交以矮败轮回群体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进行第一次杂交,获得第一次杂交种子;
2)、以第一次杂交种子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获得第二次杂交种子;
3)、第二次杂交种子再与师栾02-1杂交,得到F1代种子;
4)、将F1代种子进行种植选育,选育标准包含:是否含有亚基“5+10”;
5)、在F2、F3代对选择出的后代进行KASP标记检测优质亚基,并以此为选育标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更好的提高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中强筋优质小麦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杂交以矮败轮回群体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进行第一次杂交,获得第一次杂交种子;
2)、以第一次杂交种子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获得第二次杂交种子;
3)、第二次杂交种子再与师栾02-1杂交,得到F1代种子;
4)、将F1代种子进行种植选育,选育标准包含:是否含有亚基“5+10”;
5)、在F2、F3代对选择出的后代进行KASP标记检测优质亚基,并以此为选育标准。
可以更好的提高质量。
本发明以矮败轮回群体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进行第一次杂交,获得杂交种子;以杂交种子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得到新一代杂交种子;将新一代杂交种子再作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新一代的F1种子进行种植选育。由于矮败材料熟期较当地品种晚15天以上,与师栾02-1杂交得到的杂交后代仍旧表现晚熟;通过进行第二次杂交,且第二次杂交的父本为济麦22,得到的种子再与师栾02-1杂交,使得所获得的F1代种子的成熟期缩短至与当地小麦品种的成熟期一致。
本发明将师栾02-1的优质亚基“5+10”转入到矮败轮回群体中,成功实现小麦优质亚基的聚合,多种亚基的聚合使得小麦种质具备了中强筋的优良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3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洋牡丹花石榴及其培育方法
- 下一篇:等离子体植物诱变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