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路板上的通孔元件焊前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4933.6 | 申请日: | 201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8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善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首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3/34 | 分类号: | H05K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6000 湖南省湘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板 电路板 通孔元件 围框 压针 固定装置 紧固 电磁铁 矩形电路板 通电电磁铁 底板边框 焊接元件 锁紧螺母 一次模具 元件外观 定位孔 定位销 强磁吸 磁力 翻转 卡入 满钢 内插 旋紧 压板 压紧 模具 嵌入 自动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路板上的通孔元件焊前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底板,围框,压针,压板,电磁铁;第一底板边框内嵌入永久强磁吸紧第三底板,将第二底板夹在二者之间相对紧固不动,调整二、三底板相对位置可将插满通孔元件的矩形电路板卡入二、三底板相对位置开的L形槽中固定。围框的定位孔插入第三底板上的定位销实现定位,通过通电电磁铁的磁力吸紧第三底板,使底板与围框固定。围框内插满钢性压针压在通孔元件上使之固定在电路板上,旋紧锁紧螺母使压针形成元件外观形状的模具,用于压紧电路板及元件,翻转上述装置后,可以方便地焊接元件,一批电路板只需要紧固一次压针即可做一次模具,使用非常方便、效率高、便于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夹持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板上的通孔元件焊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生产中,对直插式电子元件进行焊接时,为提高效率,需一次性把需要焊
接的直插式元件插到电路板上,然后把插满元件的电路板底面朝上,因而需要有去固定电路板上倒置的电子元件,使其不会从电路板上脱落。
目前已有的此类夹具多为专用式的,即根据某一特定电路板上的直插元件的高低,在模具上雕刻出深浅不同的坑槽,并在特定位置贴上软垫,然后再把插满元件电路板固定于夹具上,在电路板底面朝上时,深浅不同坑槽就可以把高低不同的直插元件一一顶住,使其不会脱落。 这种专用式的夹具加工周期长,电路板固定不够便利,且在电路板或元件有部分变动时,须要重新制作夹具,易造成夹具浪费,不利于提高电路板生产效率,也不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公布号CN10326425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充气气囊式电路板直插元件固定夹具,但该发明仍然存在气囊的刚性不足难以压住电子元件,易发生偏移位置,其次气囊的无法做得粒度很小,对于短的、小个头的元件可能因为旁边高的元件顶住了气囊而压不到,还有因其压住电路板采用的是弹簧杆需要手工操作,不便于实现自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适合自动化、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种用于电路板上的通孔元件焊前固定装置。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路板上的通孔元件焊前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底板(01)、第二底板(02)、第三底板(03),围框(04),压针(10),压板(09),压紧螺母(08),电磁铁(05)。
所述的第一底板(01)的底面为长方形挖空,在所述的第一底板(01)边框内嵌入永久强磁铁(011),所述的永久强磁铁(011)在边框内呈均匀分布、可以通过其磁力吸紧所述的第三底板(03)。
所述的第二底板(02)的底面为矩形切角呈“”形,叠放在所述的第一底板(01)之上,可以手动改变所述的第二底板(02)和所述的第一底板(01)的相对位置,使所述的第二底板(02)的切角空间部分与所述的第一底板(01)挖空部分围成的矩形面积随之改变,所述的第三底板叠放在所述的第一底板(01)和第二底板(02)之上,第一底板(01)与第三底板(03)的左边、下边对齐,使所述的第二底板夹(02)在所述的第一底板和第三底板(03)之间,所述的第一底板嵌入的永久强磁铁(011)通过磁力吸附铁磁性材料的所述的第三底板,在磁力作用下这三块底板相对紧固不动,所述的第二底板(02)由较簿层(022)和较厚层(023)两层构成,在较厚层(023)的内直角边刻有“L”形槽(021),用于卡住待焊接的电路板(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首大学,未经吉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49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振动电机电路连接方法及智能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