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滴式数字PCR隐匿性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9253.3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7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赵耀;杨宇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1;C12R1/9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周建军 |
地址: | 4000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物探针 数字PCR 乙肝病毒检测 试剂盒 隐匿性 微滴 假阴性结果 保守序列 设计引物 乙肝病毒 灵敏度 双基因 检测 探针 突变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滴式数字PCR隐匿性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其试剂盒包括数字PCR反应液、引物探针组合,所述引物探针组合选自S基因区引物探针组合、C基因区引物探针组合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通过在乙肝病毒S、C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引物探针,运用双重双基因数字PCR技术对HBV DNA进行同管同时检测,操作简便,快速,提高隐匿性乙肝病毒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尽可能的降低因突变导致假阴性结果发生的几率,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重双基因同管微滴式数字PCR病毒检测方法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HBV感染仍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病毒感染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较大关注,尤其是近些年来,乙肝病毒感染潜在的临床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球感染HBV的总人数曾高达20亿,慢性HBV感染大大增加了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肝衰竭的风险,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在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等亚洲国家,80-90%的肝癌患者由HBV感染引起,据统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约1千万人死于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般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来判断是否存在HBV感染,然而,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HBsAg阴性个体中也可能存在(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这种特殊形式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被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t HBV infection,OBI)。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OBI的临床危害越来越突出。有不少研究发现,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与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密切相关;隐匿性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并且OBI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对OBI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特别重要。
迄今为止,HBV DNA检测有很大进展,但是OBI检测,尚无标准、有效、统一的方法。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2007年将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作为OBI诊断标准:从患者肝组织或血清/血浆样本中提取核酸,使用多组特异性引物对HBV不同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检测,扩增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当结果至少出现两个不同基因片段扩增阳性(≥2),提示可能存在OBI。然而。巢式PCR技术:①操作繁琐,复杂,费时费力;②需要多对引物进行多次PCR扩增反应,增加污染的机会,并且需要的较大样本量;③扩增结果只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定性分析。因此,巢式PCR技术并不适合OBI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的大规模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双基因同管数字微滴式PCR病毒检测方法及试剂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低载量HBV感染和HBV发生碱基突变,造成对OBI检测不准确,甚至出现假阴性的结果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双重双基因微滴式数字PCR乙肝病毒定量检测试剂盒,包括数字PCR反应液、引物探针组合,所述引物探针组合选自S基因区引物探针组合、C基因区引物探针组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S基因区引物探针组合具体选自如下组合中的任意一种:
组合S1:
含有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上游引物:TGCCCGTTTGTCCTCTAATTCC(SEQ IDNO.1);
含有如SEQ ID NO.2所示序列的下游引物:AGGTGCAGTTTCCATCCATAGG(SEQ IDN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9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