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9864.8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4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何财松;李晏良;李志强;柳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G01W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析模块 数据综合 数据采集存储模块 列车通过信号 触发模块 气象监测 高速铁路环境 数据传输模块 自动监测装置 车外噪声 供电模块 高速铁路 辐射噪声 列车运行 无人值守 无线网络 现场监测 噪声监测 自动监测 噪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属于高速铁路环境噪声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气象监测模块、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数据综合分析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供电模块;数据采集存储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气象监测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数据传输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气象监测模块、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数据综合分析模块分别与供电模块相连接。本发明的装置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对高速铁路环境噪声和列车运行辐射噪声的自动监测,并且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掌握现场监测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属于高速铁路环境噪声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2.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给民众的出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噪声影响。及时掌握高速铁路噪声状况及各时段的噪声规律,有助于指导铁路部门合理调整车流量,降低对民众的噪声干扰。
当前我国对高速铁路车外噪声的监测以流动监测为主,每次测试需要现场安装测试设备,工作繁琐低效,且测得的是测试当天的噪声水平,不能真实反映非测试时段的声环境质量。
目前尚未有长期应用于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的设备、方法以及应用案例,仅在城市噪声自动监测领域有部分示范应用。
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技术与城市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有较大差异。城市噪声自动监测技术只需要开展全天的连续监测即可,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不仅涉及到昼、夜间等效声级的测试,还涉及对列车通过时列车运行辐射噪声水平的测试和噪声排放量的测试,在开展高速铁路沿线噪声的连续自动监测的同时,还要从连续监测数据中提取出每列车通过时列车运行辐射噪声。
因此,提供一种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对高速铁路环境噪声和列车运行辐射噪声的自动监测并且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掌握现场监测情况的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就成为该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搭建高速铁路车外噪声的自动测试平台,对高速铁路沿线的环境噪声及高速动车组运行辐射噪声进行远程自动监测,提供一种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对高速铁路环境噪声和列车运行辐射噪声的自动监测并且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掌握现场监测情况的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完成的:
一种高速铁路车外噪声自动监测装置,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气象监测模块、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数据综合分析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供电模块;数据采集存储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气象监测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数据传输模块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相连接,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气象监测模块、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数据综合分析模块分别与供电模块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数据采集存储模块包括传声器和数据采集设备,传声器通过数据采集设备与数据综合分析模块中的硬盘相连接;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传声器采集原始噪声信号,并将原始噪声数据记录在数据综合分析模块的硬盘中。
优选地,所述气象监测模块为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降雨量等6类气象参数的小型气象监测设备。
优选地,所述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包括两个激光触发器,两个激光触发器平行于铁轨线安装。
优选地,所述列车通过信号触发模块为非接触的磁钢车轮传感器,在上、下行铁轨线各选一条铁轨安装。
优选地,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由无线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组成。
优选地,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pad或计算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98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