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65230.3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5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贺宜;孙昌鑫;严新平;吴超仲;乔磊;陆一辉;宋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30/14 | 分类号: | B60W30/14;B60W5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薛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身份 识别 车辆 自适应 巡航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系统包括:身份识别模块、触屏互动模块、前向传感器、后向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油门及制动行程传感器、存储模块、5G传输模块、控制模块以及车辆云端服务器。本发明方法控制模块通过信息融合方法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融合;控制模块对融合后数据进行筛选打包,然后5G传输模块将融合数据传输至云端,创建一个唯一识别码,车型代码及驾驶数据集的集合;云端使用一种两阶段方法创建及更新ACC方案,第一阶段强化学习算法;第二阶段循环神经网络算法。本发明优点在于降低单车成本,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与人车交互性,本发明的ACC方案更符合人的驾驶意图并适应不同驾驶员的驾驶习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它可以自主调节车速来适应道路状况以减轻驾驶人的疲劳。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车辆传感器(雷达)持续扫描车辆周围,根据自车驾驶数据与近车驾驶数据,对发动机发出加速信号或对轮胎进行制动。
目前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定速和定时距的巡航。但是这种较为基础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失真;车辆服务商提供的ACC方案一成不变,缺少人车之间的交互,不能照顾到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即使是带有更新功能的ACC系统,也仅仅使用单车数据,而且收集的数据时间跨度小,造成了大量有效驾驶数据的浪费。随着近年来在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控制算法研究等方面不断突破,已经可以对上述一些问题尝试解决。
专利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及装置,虽然同样都是针对使用ACC系统的驾驶人的个体差异进行优化,但采用的技术思路和自学习算法完全不同。本专利所采用方法,无论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相关仪器和装置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单车数据不可靠、有效数据大量损失、人车交互差、不能适应驾驶人差异性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驾驶人身份识别的智能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系统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车辆云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辆端部分主要起到客户端的作用,主要功能有身份识别、记录数据、用户互动、接受及发送信息、控制车辆运行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身份识别模块、触屏互动模块、前向传感器、后向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油门及制动行程传感器、存储模块、5G传输模块、控制模块以及车辆云端服务器,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功能连接均通过控制模块对其他模块发出控制指令来进行;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的身份识别模块、触屏互动模块、前向传感器、后向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油门及制动行程传感器、存储模块、5G传输模块通过导线依次连接;所述5G传输模块与所述车辆云端服务器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身份识别模块用于采集驾驶人的指纹信息作为唯一识别码,通过指纹识别来识别驾驶人的身份,将唯一识别码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触屏互动模块用于选择使用不同的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案或关闭自适应巡航控制模式;
作为优选,所述前向传感器分为左前向传感器和右前向传感器,采用2个毫米波雷达,距车辆中轴线0.5m对称安装于车头。左、右2个前向传感器将同时采集2组前向车辆车速、前向车辆加速度、与前向车辆相对位置的数据数据,并将这2组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进行信息融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52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