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6477.7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6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竹村洋之;桐山和博;望月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布鲁斯凯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结构 | ||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以简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抑制碰撞时的车辆的故障,并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解决方案: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并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11)、从一对纵梁(11)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12)、以及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13),连杆构件(13)在其两端具有与一对悬架支撑塔(12)连结的连结部(Y)。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涉及通过对骨架等加以改进来提高碰撞时的安全性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发明。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构成为当碰撞时弯折的悬架构件、以及设置于悬架构件且当碰撞时通过输入设定值以上的负荷从而促进悬架构件的弯折旋转的旋转促进结构。
该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目的在于,利用该悬架构件和旋转促进结构,而在碰撞时顺畅地产生轴向压溃,通过控制作为目标的车体减速度,由此提高车体减速度并将车辆溃缩量抑制为较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从裙板上梁的前端部延伸出,前端部固定于前纵梁的前部,并且形成为中空状,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以越朝向车辆后方侧越趋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或倾斜。
该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目的在于,利用该连结部件提高碰撞负荷在将裙板上梁与前纵梁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件与前纵梁之间的传递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2-45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24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例如在低速碰撞时,前纵梁的折弯传递给装配于车辆前部的辅机,这可能会导致影响行驶的重大故障。
另外,关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由于配置于前部的构件仅与悬架支撑塔(日语: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的下部连结,因此悬架支撑塔的支撑刚性较低。
本发明是鉴于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残存的问题而完成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以简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抑制碰撞时的车辆的故障,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并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从所述一对纵梁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悬架支撑塔、以及沿着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构件,所述连杆构件在其两端具有与所述一对悬架支撑塔连结的连结部。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使一对悬架支撑塔与连杆构件的两端的连结部连结,从而能够提高悬架支撑塔的支撑刚性。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碰撞时的安装于悬架支撑塔的减震器、螺旋弹簧这些部件的损伤。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配置于所述纵梁的上方。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在碰撞时,连杆构件不会妨碍前纵梁的轴向压溃,因此能够充分地吸收输入能量,能够减轻施加于乘坐人员的负担。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具有收容辅机的收容空间。
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碰撞时的辅机的损伤。
结构可以为,所述连杆构件具有使所述收容空间成为封闭空间的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布鲁斯凯技术公司,未经布鲁斯凯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6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