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味剂,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7119.8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7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池哲明;刘荣亮;高翔;申应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L23/00;C08L71/02;C08K3/34;C08K5/098;C08K5/053;C08K7/26;C08K5/09;C08K3/22;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秦华 |
地址: | 361028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内饰 除味剂 聚丙烯材料 耐高温 制备 除味材料 散发 延长使用寿命 化学反应型 发白现象 空气标准 物理吸附 乘用车 散发物 重量比 暴晒 内饰 水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味剂,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除味剂由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以及多孔富水母粒按重量比(1.0‑1.5):(1.0‑1.5):(1.5‑2.0)组成,还公开一种由除味剂制备得到的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具有更有效的降低汽车内饰散发物,达到乘用车空气标准,在高温暴晒,内饰PP材料不会出现变脆发白现象,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味剂,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各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汽车行业也向着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环保化四化发展。特别是汽车内室空气近来越发受到消费者关注。汽车在长期高温暴晒后,汽车内饰容易散发出难闻气味、挥发性气体会在车窗及挡风玻璃上凝霜以及表面变脆发白粉化,不仅影响内饰外观,还容易产生驾驶安全隐患,这些气味统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包括烷烃,烯烃,醛、酮、酯类等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能够引起头晕、刺鼻、咳嗽等长期处于其中严重影响健康。因此,制备一种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专用聚丙烯成为目前车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热点。
目前,车用聚丙烯的低散发物主要来源包括,PP树脂合成过程催化剂引入、加工过程低分子助剂引入、分子链断裂老化,以及后处理不到位等。
低挥发技术根据产生原理相应的有低VOC合成树脂法、成型过程添加除味剂、抗热氧老化剂及脱挥技术。
在CN1727390中,提出以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酸盐作为分子筛,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磷酸二乙酯、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硫代二丙酸十八酯作为稳定剂。
在CN102061036A中,提出使用黏土、沸石、金属氧化物作为除味剂,该发明仅是针对PP中存在散发物进行物理吸附,却没有考虑材料在高温继续分解所产生散发物的动态平衡。
在CN108676257A中,提出利用物理吸附和化学螯合反应按1:2进行复配,该发明可能存在吸附VOC的同时产生新的VOC,同时也有高温条件下出现继续分解所产生散发物的动态平衡的可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和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除味剂,由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以及多孔富水母粒按重量比(1.0-1.5):(1.0-1.5):(1.5-2.0)组成;优选的,按重量比(1.2-1.3):(1.2-1.3):(1.7-1.8)组成;更优选的,按重量比1.2:1.2:1.7组成。
进一步,所述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和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的比表面≥200m2/g,孔径≥1nm。
进一步,所述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为硅酸盐,氧化物或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硅酸盐为硅酸钠盐,硅酸镁盐或硅酸钙盐;所述氧化物为硅藻土,凹凸棒,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钙或纳米二氧化钛。
进一步,所述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为螯合型除味材料或酯交换型除味材料;优选的,所述螯合型除味材料是反应型蓖麻油酸盐或双-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所述酯交换型除味材料是酯化甘油酯类化合物,环氧类化合物和一元醇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所述多孔富水母粒是由70~90%重量比的极性溶液和10~30%重量比的聚烯烃载体组成;优选的,所述极性溶液为负载2,4,7,9-四甲基-5-癸炔-4,7-二醇、聚氧乙烯醚类、月桂酸水溶性极性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烯烃载体的熔体强度≥25cN,泡孔分布密度≥80/cm3,泡孔孔径为50-6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7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