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7477.9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2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李绍才;周家文;缪宁;庄文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10 | 分类号: | A01G24/10;A01G24/15;A01G24/20;A01G24/28;A01G24/30;A01G24/35;A01G24/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廖斌 |
地址: | 61006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基质颗粒 植被修复 聚酯薄膜 植物存活率 淀粉接枝 粉碎造粒 薄膜 备用 配方 生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该基质颗粒包括组分A、组分B、组分C,以及组分D;其制备方法为:(1)按配方分别对组分A、组分B和组分C进行粉碎造粒,制备得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颗粒;(2)取组分B颗粒,继续粉碎,再将其均分为两份,取其中一份用淀粉接枝薄膜进行包裹,得组分E;另一份用聚酯薄膜包裹,得组分F,备用;(3)按照步骤(2)方法,取组分C颗粒,制备得到组分G和组分H;(4)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即可。本发明可以有效的提升基质颗粒的长效能力,同时增强植物存活率与生长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被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加之近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拥有大量的各类人工或自然裸地,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重点。
近年来,对裸地进行植被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各类裸地中,大部分缺乏植被生长的土壤物质条件,给植被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存在着植被恢复效果不佳问题,且大量的应用其他地方土壤进行恢复,不仅造成土壤资源破坏,也存在成本过高等缺点。
因此,发明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植被恢复基质颗粒材料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人工基质材料了植被恢复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包括组分A、组分B、组分C,以及组分D;
组分A包括10-15份膨润土、20-30份泥炭、10-15份磷酸二氢氨、10-15份磷酸二氢钾,以及10-15份聚丙烯酰胺;
组分B包括5-10份凹凸棒石、15-20份泥炭、20-30份高吸水树脂,以及5-10份聚丙烯酰胺;
组分C包括5-10份硅藻土、15-20份泥炭、30-40份磷酸二氢氨、30-40份磷酸二氢钾,以及5-10份聚丙烯酰胺;
组分D包括5~10份膨润土、10~15份柠檬酸、10~15份蔗糖渣,以及30~40份微生物菌渣。
进一步地,组分A中膨润土的直径为0.01~0.02mm;泥炭的直径为1~2mm;磷酸二氢氨、磷酸二氢钾以及聚丙烯酰的直径均为0.1~0.2mm。
进一步地,组分B中凹凸棒石的直径为0.01~0.02mm;泥炭的直径为0.5~1mm;高吸水树脂和聚丙烯酰胺的直径均为0.1~0.3mm。
进一步地,组分C中硅藻土的直径为0.01~0.02mm;泥炭的直径为0.5~1mm;磷酸二氢氨和磷酸二氢钾直径为0.1~0.3mm;聚丙烯酰的直径为0.2~0.5mm。
进一步地,组分D中膨润土的直径为0.01~0.02mm;蔗糖渣的直径为1~2mm。
进一步地,组分D中的微生物菌渣由芽孢杆菌培养液、里氏木霉培养液和酵母菌培养液过滤后,以体积比为1:1:1的比例组成。
上述基质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分别对组分A、组分B和组分C进行粉碎造粒,制备得到直径均为2~3mm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颗粒;
(2)取1/3~2/3份组分B颗粒,继续粉碎至直径为0.2~0.3mm,再将其均分为两份,取其中一份用淀粉接枝薄膜进行包裹,得直径为3~4mm的组分E;另一份用聚酯薄膜包裹,形成直径为3~4mm的组分F,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74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