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8958.1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6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苏向东;白天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固聚合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16 | 分类号: | C04B24/16;C08F283/06;C08F220/20;C08F226/02;C08F228/02;C08F220/06;C08F2/38;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江苏舜点律师事务所 32319 | 代理人: | 孙丹 |
地址: | 21004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羧酸减水剂 滴加 高分子量 制备工艺 甲基丙烯磺酸钠 氢氧化钠水溶液 丙烯酸 丙烯酸羟丙酯 丙烯酸羟乙酯 基聚氧乙烯基 制备技术领域 氧化剂 葡萄糖酸钠 丁基乙烯 链转移剂 去离子水 使用寿命 原料组成 还原剂 重量份 催化剂 保温 混凝土 | ||
本发明属于聚羧酸减水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本发明公开了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制备工艺,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基醚300~350份、丙烯酸羟丙酯5~8份、丙烯酸羟乙酯5~8份、氧化剂0.4~2.5份、还原剂0.4~2.2份、催化剂0.02~0.05份、链转移剂0.2~0.5份、25wt%氢氧化钠水溶液5~7份、葡萄糖酸钠3~8份、甲基丙烯磺酸钠3~8份、丙烯酸10~15份、去离子水适量,同时滴加第一溶液、第二溶液和第三溶液至S3所得的物料中,均在0.4h内滴加完毕,滴加结束后保温2.0‑3.0h。本发明使用后,得到的混凝土强度高,使用寿命长,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羧酸减水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能,可在较低的掺量下使混凝土达到较好的流动性,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大坝、隧道、高层建筑等工程。随着聚羧酸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率不断提高,虽然减水率提高可减少聚羧酸减水剂的用量,降低成本,但也提高了聚羧酸减水剂的敏感性,表现为在施工过程中,聚羧酸减水剂合理掺量点降一点掺量,会导致新拌混凝土流动性不够或损失过快,合理掺量点提一点掺量,则易导致混凝土离析、泌浆,使得混凝土生产控制难度加大,即对掺量敏感。
现有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量较低,对掺量的敏感性较高,为此,本发明提出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制备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制备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基醚300~350份、丙烯酸羟丙酯5~8份、丙烯酸羟乙酯5~8份、三丙烯基胺2~3份、氧化剂0.4~2.5份、还原剂0.4~2.2份、催化剂0.02~0.05份、链转移剂0.2~0.5份、25wt%氢氧化钠水溶液5~7份、葡萄糖酸钠3~8份、甲基丙烯磺酸钠3~8份、丙烯酸10~15份、去离子水适量。
优选的,所述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基醚的分子量为10000~30000。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基醚320~340份、丙烯酸羟丙酯6~7份、丙烯酸羟乙酯6~7份、三丙烯基胺2~3份、氧化剂0.4~2.5份、还原剂0.4~2.2份、催化剂0.02~0.05份、链转移剂0.2~0.5份、25wt%氢氧化钠水溶液5~7份、葡萄糖酸钠5~6份、甲基丙烯磺酸钠5~6份、丙烯酸11~14份、去离子水适量。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4-羟丁基乙烯基聚氧乙烯基醚330份、丙烯酸羟丙酯6.5份、丙烯酸羟乙酯6.5份、三丙烯基胺2.5份、氧化剂1.2份、还原剂1.3份、催化剂0.03份、链转移剂0.35份、25wt%氢氧化钠水溶液6份、葡萄糖酸钠5.5份、甲基丙烯磺酸钠5.5份、丙烯酸13份、去离子水适量。
优选的,所述链转移剂为巯基乙酸、巯基丙酸或巯基乙醇。
优选的,所述氧化剂为过氧化氢、过硫酸钠或过硫酸铵。
高分子量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组分;
S2,将丙烯酸和链转移剂溶于10~12重量份去离子水中,并用适量25wt%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5.5~6.0,得到第一溶液;将还原剂溶于5~6重量份去离子水中得到第二溶液;将丙烯酸羟丙酯和丙烯酸羟乙酯溶于12~15重量份去离子水中得到第三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固聚合物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固聚合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8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