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氯吸附剂及制法和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油脱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1128.4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6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全贵;扈献勇;宋红梅;万鹏辉;张钊;毕凤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营科尔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18 | 分类号: | B01J20/18;B01J20/30;C10G25/00;C10G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鑫;李辉 |
地址: | 257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剂 脱氯 烷基化油 氯代烃 复合离子液体 脱除 制法 质量百分比 浸渍 再生 干燥焙烧 高效吸附 回收利用 离子液体 吸附容量 锌盐溶液 载体活化 再生过程 再生利用 负载量 浸渍法 吸附 穿透 消耗 回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氯吸附剂及制法和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油脱氯的方法。该脱氯吸附剂是将NaY分子筛载体活化处理,然后利用等体积浸渍法浸渍锌盐溶液,干燥焙烧获得负载有锌的脱氯吸附剂;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脱氯吸附剂中锌的负载量为5%‑20%。本发明提供的脱氯吸附剂不仅可以高效吸附脱除氯代烃,吸附容量高,而且经再生后可再生重复使用,这大大减少吸附剂的消耗,与此同时,通过该吸附剂的穿透吸附‑再生过程,能够实现氯代烃的回收利用和吸附剂的再生利用。本发明可为解决离子液体烷基化油中氯代烃的脱除和回收提供了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氯吸附剂及制法和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油脱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烷基化油具有高辛烷值(RON:94-96,MON:92-94)和低的饱和蒸气压,且主要由饱和烷烃组成,不含芳烃和烯烃,硫含量极低,是石油加工过程中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理想调和组分。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对碳四烷基化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与选项性,相对于浓硫酸和氢氟酸具有腐蚀性低、毒性小等优点,且较浓硫酸为催化剂时废酸量低。复合离子液体催化碳四烷基化所得油品中含有少量的有机氯代烃,利用这种烷基化油作为调和油时,有机氯代烃对油箱造成腐蚀,同时有机氯还会生成有害物质,需要脱除。对于由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烷基化油脱氯大多采用传统加氢技术,加氢法能耗高、操作复杂、成本高、且破坏了氯代氢结构,不能够对其进行回收。吸附法简单易行、能耗低、脱除效果好,是一种非破坏性方法,同时可实现氯代烃的回收利用。
公开号为CN10863634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用于离子液体烷基化油中氯代烃的脱除,该吸附剂对氯代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但是氯代烃不能够被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在离子液体烷基化油脱氯及回收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氯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吸附容量高;制备获得的脱氯吸附剂对氯代烃的脱除效果好,且能够再生重复使用,减少吸附剂的消耗,节约成本。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油脱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本发明制备的脱氯吸附剂,能够高效吸附脱除氯代烃,同时可对吸附脱除后的氯代烃进行回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得以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氯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将NaY分子筛载体活化处理,然后利用等体积浸渍法浸渍锌盐溶液,干燥焙烧获得负载有锌的脱氯吸附剂;
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脱氯吸附剂中锌(以氧化锌计)的负载量为5%-20%。
本发明是利用锌盐与载体NaY分子筛的相互作用,将锌负载于NaY分子筛载体上获得脱氯吸附剂。
本发明中采用NaY分子筛,相比其他分子筛(例如13X分子筛)来说,本发明采取NaY分子筛具有较大的孔道,对于较轻一点的烷基化油来说,氯化物分子的半径较小比较容易脱除彻底,但是随着烷基化油中组分变化,重一点的烷基化油其氯化物分子的孔径变大,采用类似13X分子筛等并不能达到吸附完全彻底的效果,对于氯化物等相对较大的分子来说,采用NaY分子筛空间位阻小,对氯化物的脱出效果好;利用本发明NaY分子筛浸渍锌盐,通过在NaY分子筛上负载锌能够获得大分子孔道同时吸附效果好的脱氯吸附剂。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锌盐可以包括氯化锌、硫酸锌和硝酸锌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NaY分子筛载体活化的方法为:将所述NaY分子筛载体进行焙烧获得活化后的NaY分子筛载体。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活化处理的温度为400-600℃;活化处理的时间为4-10h。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地,利用等体积浸渍法浸渍锌盐溶液的浸渍时间为6-1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营科尔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营科尔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1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