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2462.1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7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郭劲松;石小娟;张树青;方芳;晏鹏;李奕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M1/00;C12M1/04;C12M1/02;C12R1/89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媛;张先芸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模拟 稳定 培养 方法 | ||
1.一种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从野外水华暴发的水体中采集微藻,去除肉眼可见的杂质,密封,备用;
2)采集野外自然水体并经过0.45μm膜过滤后,通过添加硝酸盐和/或磷酸盐,调节所述水体的总氮为0.5~2.5 mg/L和总磷为0.05~0.25 mg/L,高温灭菌后即得到微藻培养液;再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1)得到的微藻接种到所述微藻培养液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扩培3~5天,然后将扩培后的微藻离心弃上清,并用所述微藻培养液润洗2~5次;
3)将步骤2)得到的微藻接种到恒化器中培养10-15天,即得到稳定的混合微藻;所得到的混合微藻的细胞浓度在6.68×104~512.17×104cells/mL范围,叶绿素A达11.24~197.39μg/L;
步骤2)和步骤3)中所述微藻的培养条件是温度为20~30℃,光照强度为2000~2500lux,光暗比为12h:12h,通气量为100 ml/min;
所述恒化器包括密闭设置的反应釜(1),所述反应釜(1)内具有与釜壁间隔设置的水华培养室(11),所述水华培养室(11)和釜壁之间形成密闭的水浴腔(12),所述釜壁的底部和顶部各设置有一个与所述水浴腔(12)连通的水浴口,两个所述水浴口连接有恒温冷水机(7);所述水华培养室(11)内还设置有用于搅拌培养液的搅拌机构(4);所述反应釜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水华培养室(11)相通的通气口(5),所述通气口(5)通过管道连接有泵气机构;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用于输送营养物的进样单元、光源单元和藻液回流单元,所述进样单元包括进样瓶(21),所述进样瓶(21)通过管道连接有进样泵(22)并延伸至所述反应釜内,并位于水华培养室(11)内微藻培养液液面上方;
所述藻液回流单元包括密闭设置的回流瓶(62)和过滤瓶(64),所述回流瓶(62)和过滤瓶(64)通过水系过滤膜(63)连通设置;所述回流瓶(62)上连接有主动回流管道和被动回流管道,所述主动回流管道的一端伸入所述回流瓶(62)的液面下,另一端连接有回流蠕动泵(61),所述回流蠕动泵(61)通过主动回流管道连接至所述反应釜内,并位于水华培养室(11)的微藻培养液液面上方,所述被动回流管道的一端伸入所述水华培养室(11)内微藻培养液液面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回流瓶(62)的液面上方;所述过滤瓶(64)通过出水管道连接有出水泵(33),所述出水管道伸入所述过滤瓶(64)的液面下方;
所述恒化器的稀释率为0.1~0.6,所述回流比为1:0.5~1:2.0,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速度为150~250 r/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可转动地竖向设置在所述水华培养室的搅拌轴(41)和沿所述搅拌轴径向设置的搅拌件(42),所述搅拌轴上端延伸至反应釜外,并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使搅拌轴在电机的控制下旋转;所述搅拌件(42)沿搅拌轴(41)周向均布设置的三组双叶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为45°斜叶,且每组叶片之间互呈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系过滤膜(63)的孔径为0.45~2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的水华培养室(11)中还包括用于混合水华的塑料珠(8),所述塑料珠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气机构包括空气泵(53),所述空气泵通过管道与通气口(5)相连,所述空气泵上还设置有气体流量计(52),所述气体输送管上设置有空气过滤头(51);所述光源单元包括沿所述反应釜的顶部及四围均布设置的led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模拟水华的稳定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硝酸盐为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铵和硝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钠、磷酸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24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