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2486.7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1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许玉旺;付世晓;付雪鹏;何玥;张萌萌;胡瀚文;张智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1M1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庄文莉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管 相对位置调节 定位模块 强迫振荡 运动模块 测量分析模块 张力调节模块 动力响应 实验装置 垂直 立管 干涉 深海立管模块 测量精准 深海立管 实验过程 涡激振动 响应特性 依次连接 底端部 支撑架 升降 水池 简易 响应 分析 | ||
1.一种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运动模块(1),预张力调节模块(2)、双管干涉系统,测量分析模块(7),底部定位模块(6);
测量分析模块(7)设置在顶部运动模块(1)的上部,顶部运动模块(1)与预张力调节模块(2)的一端呈垂直方向连接,且预张力调节模块(2)在顶部运动模块(1)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能够调节;
预张力调节模块(2)的另一端与双管干涉系统的上端部连接,双管干涉系统的下端部与底部定位模块(6)连接;
测量分析模块(7)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器、垂直运动控制器,所述垂直运动控制器使得双管干涉系统做垂直强迫震荡运动,所述数据采集处理器能够采集双管干涉系统运动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双管干涉系统包括双管相对位置调节模块(3)、立管端部调节模块(4)、深海立管组模块(5);
深海立管组模块(5)由两根立管(35)组成,每根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立管端部调节模块(4),与立管(35)上端连接的立管端部调节模块(4)设置在双管相对位置调节模块(3)的下方,与立管(35)下端连接的立管端部调节模块(4)设置在双管相对位置调节模块(3)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双管相对位置调节模块(3)包括双管位置调节板(19)、主管连接法兰装置(21)、副管连接法兰装置(22)、中心法兰装置(23)、螺母(24);
主管连接法兰装置(21)、副管连接法兰装置(22)分别与对应的一个立管(35)相连接;
双管位置调节板(19)通过中心法兰装置(23)与预张力调节模块(2)相连接,双管位置调节板(19)上设置有副管移动槽(20),副管连接法兰装置(22)通过螺母(24)被固定在所述副管移动槽(20)中,以调整双管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立管端部调节模块(4)包括三分力仪传感器(26)、立管端部夹具(27)、万向节(28)和螺丝(25);
万向节(28)的固定端与立管端部夹具(27)连接,万向节(28)的活动端与三分力仪传感器(26)的一端连接,三分力仪传感器(26)的另一端与主管连接法兰装置(21)或副管连接法兰装置(22)相连接,三分力仪传感器(26)的数据由数据采集处理器采集;
立管端部夹具(27)夹持立管(35),螺丝(25)通过与立管端部夹具(27)的螺纹孔连接,能够调整立管(35)的被夹持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立管(35)的表面均匀设置有光纤传感器(36),光纤传感器(36)能够测量立管(35)的运动,光纤传感器(36)的数据由数据采集处理器采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垂直强迫振荡状态下双管干涉动力响应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顶部运动模块(1)包括导链(8)、支撑架(9)、顶部水平定位轨道(10)、顶部定位滑块(11)、竖直滑动轨道(12)、动力组件(13)、竖直滑块(14)、整流罩(15);
测量分析模块(7)与支撑架(9)连接,支撑架(9)设置在顶部水平定位轨道(10)的上方;
顶部水平定位轨道(10)与导链(8)连接;
导链(8)通过动力组件(13)带动顶部定位滑块(11)在顶部水平定位轨道(10)上调整位置,顶部定位滑块(11)与整流罩(15)连接;
动力组件(13)受垂直运动控制器驱动;
竖直滑动轨道(12)设置在整流罩(15)上,竖直滑块(14)能够在竖直滑动轨道(12)上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24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