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4508.3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3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乔金樑;胡晨曦;张晓红;茹越;宋志海;郭照琰;蔡传伦;赖金梅;戚桂村;蒋海斌;高建明;李秉海;王湘;张江茹;张红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31/04;C08L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抗菌 聚丙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包含有共混的聚丙烯树脂和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其中聚丙烯树脂以100重量份计,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为0.1~20份;所述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为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为羧酸基团上结合有锌离子的马来酸酐共聚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聚丙烯树脂以100重量份计,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为0.1~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聚丙烯树脂选自均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中锌元素的重量分数为10%~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中锌元素的重量分数为20%~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中的二价锌离子与马来酸酐共聚物中马来酸酐开环所得的两个羧酸基团相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羧酸基团为同一分子链,和/或两个分子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在激发波长为330~430 nm下,其荧光最强发射范围位于400~550 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在300~550 nm激发光下的荧光发射位于350~600 nm,最强发射峰位于380~550 nm。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任一项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是将马来酸酐共聚物加入到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加入锌盐和/或锌盐水溶液充分反应生成而得。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所述聚丙烯树脂、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在内的组分按所述量熔融共混而得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荧光抗菌聚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包括将马来酸酐共聚物加入到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加入锌盐和/或锌盐水溶液充分反应生成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锌盐衍生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碱金属氢氧化物,加入水中进行溶解,得到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其中,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与水的重量比范围为(0.1~100):100;
b.将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加入到步骤a所制备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充分混合反应;其中,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与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的重量比范围为(0.1~20):1;
c.将锌盐固体直接加入到步骤b反应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充分混合反应后分离悬浮物即得所述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
或取锌盐固体,加入水中进行溶解,得到锌盐水溶液,然后将锌盐水溶液加入到步骤b反应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充分混合反应后分离悬浮物即得所述荧光抗菌高分子材料;
其中,所述锌盐与所述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重量比范围为(0.1~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450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菌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混合能源中央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