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5219.5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3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古险峰;陈纪安;谭嘉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乳糖 荧光 探针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领域,涉及一种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将新型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包裹在可生物降解材料PLGA中,通过乳剂扩散法的方法制成纳米微球;利用新型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对β‑半乳糖苷酶的识别作用,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衰老VSMCs的识别,进而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活体检测,本发明的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微球用于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活体无毒无创成像检测,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领域,涉及一种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文献公开了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临床实践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已有了较成型的手段,但是在早期诊疗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能够更早地发现血管内病变并在病患处准确的释放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显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重要组成部分,VSMCs细胞衰老促进了AS的发展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脂质和衰老的VSMCs细胞沉积而成。
衰老细胞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衰老细胞与多种老年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瘤、炎症疾病、肿瘤等有关;细胞在衰老状态下β-半乳糖苷酶会过表达,β-半乳糖苷酶可作为衡量细胞衰老状态的重要指标,因此对β-半乳糖苷酶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体系的衰老状态,尤其对动脉硬化斑块中的衰老VSMCs细胞中过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进行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近年来。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时空分辨率、操作简单并可实现对生物活性分子原位无损伤、实时快速的可视化成像等优点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然而,已报道的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尚存在存在背景信号高,发射波长短,荧光穿透能力弱,易代谢无法到达作用部位,毒性大等缺点,以至于无法应用于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聚乳酸/乙醇酸
(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微粒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型缓释或定向给药体系已经研究了近30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PLGA(聚乳酸/乙醇酸)目前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作手术缝合线,心血管支架控释药物涂层,以及注射用微囊、微球、埋植剂等的材料。根据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和释药时间,选用不同分子量、不同光学活性的乳酸共聚,不同种丙交酯和乙交酯的聚合比例,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控制药物达到不同的释放模型;还可以通过PLGA(聚乳酸/乙醇酸)优选药物的输送系统,从而获得药物的新剂型。纳米粒能够使给药局部的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治疗水平,减少给药次数和用药量,从而在多个层面上防止或减轻毒副作用。聚乳酸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中问产物乳酸也是体内正常糖代谢产物,故该聚合物无毒、无刺激性,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溶性。
基于现有技术的基础,本申请的发明人拟利用PLGA(聚乳酸/乙醇酸)作为缓释材料的,提供一种用于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利用新型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活体无毒无创成像的微球,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β-半乳糖苷酶荧光探针的用以活体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球。
本发明第二个目的提供所述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三个目的提供所述微球在用于制备对动脉粥样硬化,在体内,体外实现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制剂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52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