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5252.8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7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柱;姜国栋;刘松玉;王维;陈家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F24T10/1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相变 隧道 冷风 系统 | ||
1.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包括蓄冷段和冷风段,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段是由隧道地温能换热器、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和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所述相变蓄冷板先在蓄冷硐室内完成蓄冷,沿隧道运输到降温段并与之连接;
所述冷风段靠近隧道施工面布置,由隔热层与移动式屏蔽门在隧道开挖掌子面后方形成封闭隔热空间,内部的冷却管路、水泵和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降温系统,利用送风管和内循环通风对施工人员进行降温;
蓄冷系统将冷量传送到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中,完成蓄冷的相变蓄冷板被运输车被运送至洞内冷风段用于掌子面施工降温;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施做二衬之前,在隧道初衬表面、中空锚杆内和仰拱上方位置铺设热交换管路,在浇筑二衬混凝土时,将热交换管路经由纵向排水管下方穿出二衬混凝土边墙;
步骤2,通过分水管、集水管分别与热交换管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并与位于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的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利用循环水泵驱动,形成封闭的循环蓄冷管路;
步骤3,在隧道施工掌子面后方的初衬洞壁表面施做隔热层,在隧道横断面内安装移动屏蔽门,构成封闭的施工空间;
步骤4,将冷却管安装在送风管内,送风管与内循环风机连接;
步骤5,将相变蓄冷板运送至封闭施工空间内,通过分水管、集水管分别与冷却管连接,利用循环水泵驱动,形成封闭的循环降温管路;
步骤6,在封闭的施工空间内,布设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机送风管道、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
步骤7,利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控制风机的通风方式和通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地温能换热器包括若干组热交换管路,所述热交换管路布设于初衬与防水板之间、中空锚杆内和隧道仰拱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位于送风管内,送风管与内循环风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分析处理系统,根据施工环境监测数据,控制外循环通风和内循环通风的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525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