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重金属吸收剂LAC/PAA与传统水处理工艺联合去除低浓度Pb(II)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6520.8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4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董丽华;潘淑杰;刘婧;顾平;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9/04;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小艳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金属 吸收剂 lac paa 传统 水处理 工艺 联合 去除 浓度 pb ii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重金属吸收剂LAC/PAA与传统水处理工艺联合去除低浓度Pb(II)的方法。制备出低成本除重金属吸收剂(LAC/PAA),与普通净水厂用活性炭相比(pH=6~10),LAC/PAA的表面酸性基团增加(pH=4.8),从而获得了吸附去除重金属的功能。针对受Pb(II)污染的原水,首先进行原水水质分析,若Pb(II)≤50μg/L,则直接采用LAC/PAA吸附,即可达到WHO水质准则的要求,若50μg/LPb(II)≤300μg/L,则需与传统水工艺联合去除;运用该吸附剂进行水处理得以充分考虑水厂运行的实际因素、方便应急投加、进而达到解决低浓度重金属应急污染以及节约资源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去除水中重金属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成本除重金属吸收剂LAC/PAA 与传统水处理工艺联合去除低浓度Pb(II)的方法。
背景技术
然而,对于饮用水中重金属铅(Pb(II))污染的应急处理很少见报道[18]。尽管化学沉淀技术被定为从水中应急去除重金属的方法[16],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饮用水中Pb(II)的允许限量为10μg/L(WHO,2011),这是单一的化学沉淀技术无法实现的。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应急水处理技术,用于痕量Pb(II)污染的去除,该技术不仅要效率高,易于操作,且易于传统工艺相结合以及成本合理。
用于从稀释的水溶液中除去Pb(II)的一般方法包括化学沉淀、过滤、吸附(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飞灰,沸石,高岭石和树脂等)、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电解法,膜分离法和基因工程法等[8]。其中,化学沉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大量水,并被广泛使用[19];此外,吸附因操作过程灵活、经济效率较高,是另一种最有效的去除重金属的方法[8,20],尤其是含酸性表面官能的团活性炭,它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吸附金属[11,21]。至于其他方法,由于处理成本高,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和发展[22,23]。
考虑到饮用水应急污染处理的特点(大量水、浓度低),以褐煤提质副产物(一种废物) 为原材料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除重金属吸附剂LAC/PAA,并成功将其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结合,开发了“LAC/PAA吸附与常规水处理工艺和相结合的应急Pb(II)污染”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Goovaerts,P.The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ion crisis in flint:modeling temporal trends of lead level since returning to detroit watersystem.Sci.Total Environ 2017,581,66-79, DOI:10.1016/jscitotenv.2016.09.207.
[2]Grigoropoulou,G.,Stathi,P.,Karakassides,M.A.,Louloudi,M.,Deligiannakis,Y. Functionalized Sio2,with N-,S-containing ligands for Pb(II)and Cd(II)adsorption.Colloid Surf.A:Phys.Eng.Asp.2008 320(1),25-35.
[3]Ayangbenro,A.S.,Babalola,O.O.A new strategy for heavy metalpolluted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microbial biosorbents.Int.J.Environ.Res.Public Health 2017,14(1),94,DOI: 10.3390/ijerph1401009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65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