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79972.1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2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秦岭;刘晶;王颖;朱文卿;马德源;范仲学;赵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2/00;A01C1/00;A01B79/02;C09K17/4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碱地 油莎豆 间作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浸种催芽;(2)整地施肥;(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4)田间管理。通过油莎豆及藜麦的间作种植,避免了藜麦重茬种植后产量严重下降,防止藜麦长期单作造成的“歇地”现象,提升了土壤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油莎豆及藜麦的产量,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间作种植模式为盐碱地油莎豆和藜麦大规模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滨海等地区的平原和盆地,尤其在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分布,滨海地区由于海水长时间的浸泡、冲刷造成土壤盐分的积累,盐碱地面积出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于盐碱地对普通作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产力水平较低,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耐盐作物的种植筛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油莎豆适应性强,耐盐碱的特点成为盐碱地作物种植的优良选择。现有的盐碱地油莎豆的种植研究,通过抗盐立苗基质进行种植栽培,其生长状况良好,但由于不同盐碱地的土壤盐碱度、油莎豆的品种不同,抗盐立苗基质各成分的配比需要严格把控,成为一大技术难题,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较高。另一种种植方法采用盐碱地耕层置换技术,同样存在消耗人力资源大、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的局限,难以实现油莎豆大面积、规模化生产。再者由于油莎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行油莎豆的单作种植模式,其经济效益未能达到较高水平。藜麦具有耐贫瘠、抗旱、耐盐碱的特点,也是盐碱地作物种植的良好尝试,但藜麦种植中不宜重茬,连作一片病害严重,杂草丛生,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消耗量大,造成“歇地”。现有间作种植模式中,间作品种选择不当时,容易造成种间竞争激烈,减少产量、降低作物品质等问题。目前,尚未有将油莎豆和藜麦进行间作种植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盐碱地土地资源,获取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 d,再用 45 ℃温水浸泡 12~16 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12h;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5-30cm,然后洒入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3-5cm即可,增施有机肥作为底肥,每亩1500kg,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种植油莎豆时,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种植藜麦的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与藜麦的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藜麦和油莎豆同时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本发明所使用的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加入占草木灰质量0.2-0.3%的过硫酸铵,搅拌浸泡40-50min,过滤后滤液中加入淀粉,提高温度至45-50℃,保温搅拌40min后晾至室温即可。
上述淀粉和草木灰的质量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99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