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实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0124.2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裴升杰;王志章;郭发军;张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3/00;E21B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高丽萍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滩型 油藏 物理 模型 及其 制作方法 实验 方法 | ||
1.一种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多层模拟储层的模型本体、包覆于模型本体外部的密封层、设置在模型本体顶部的多个模拟井以及设置在模型本体底面的底部端口,所述模型本体还包括位于模拟储层之间的非渗透性夹层,所述非渗透性夹层的物性小于模拟储层的物性,所述非渗透夹层和模拟储层均具有垂向非均质性,所述非渗透性夹层根据采集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数据设计且所用材质为阻碍油水通过的材料,所述阻碍油水通过的材料为包括黏土、粉砂及胶配合而成的非渗透人工岩心,所述模型本体通过模拟井和底部端口与外界相通;
所述底部端口为底部注油饱和的入口且所有模拟井为底部注油饱和的出口以便在油藏模拟实验时先从底部端口注入模拟油直至所有模拟井全部出油达到底部注油饱和,非渗透性夹层一边附近的模拟井为井间互注饱和的入口且非渗透性夹层另一边附近的模拟井为井间互注饱和的出口以便在底部注油饱和后从非渗透性夹层一边附近的模拟井注入模拟油直至井间互注饱和,所有模拟井为顶部注油饱和的入口且底部端口为顶部注油饱和的出口以便在井间互注饱和后同时从所有模拟井注入模拟油且底部端口不再出水实现顶部注油饱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渗透性夹层的总数量为一个以上,在各模拟储层之间的分布数量为0个至多个;所述非渗透性夹层在各模拟储层之间的分布位置与所占模型平面面积比例根据采集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数据进行调整,所述占模型平面面积比例为0%-90%;所述非渗透性夹层在各模拟储层之间的分布数量、位置以及占模型平面面积比例均根据实际油藏中夹层的分布情况等比例缩小设置,或根据实验研究需要进行自定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井分布按照实际油藏井位进行设计,或按照实验需求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模拟储层每一层为相同的厚度或不同的厚度,不同模拟储层具有相同的物性参数或不同的物性参数;所述多层模拟储层的厚度和物性参数设置依据对应的实际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分段统计平均值或油藏范围内测井解释成果资料分段统计平均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于模型本体外部的密封层为厚度不小于1.5cm的环氧树脂层;所述模型本体为长方体或球形体或不规则体形状。
6.一种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先根据油藏地质理论对采集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数据进行分析,并在确认储层沉积相为辫状河沉积后设计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确定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的模型本体的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对应的层数和结构;根据设计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进行模型本体配料,模拟储层制作物料的重量份配比包括砂85%-95%以及胶5%-15%,非渗透性夹层制作物料的重量份配比包括黏土40%-80%、粉砂15%-45%以及胶5%-15%,在各自搅拌后按照设计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的各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的上下关系依次装入模具并埋设模拟井及底部端口,再对模具加压成型进而进行密封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设计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时是根据实际油藏垂向物性分布规律设计模拟储层物性参数,包括按照实际油藏的垂向物性参数差异进行划分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然后统计每个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的物性参数及层厚度,按照该统计结果设计模型的垂向分层及每层物性参数,所述每个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的物性参数数据均来源于对应的实际油藏的测井数据和岩心数据;在确定心滩型油藏物理模型的模型本体的模拟储层和非渗透性夹层对应的层数和结构后,根据实际心滩型油藏内部储层构型特征,在模型内部设置按相同或相似占比等比例缩小后的模拟夹层,非渗透性夹层分布范围也根据实际油藏中夹层分布占油藏含有面积比例等比例缩小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012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