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82071.8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8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涛;刘维;吴跃东;贾金青;孙昊宇;苏鹏;张小浩;古兴康;庄心欣;郭涛;李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阳角 预应力锚索 对拉 桩锚支护 排桩 腰梁 冠梁 等腰三角形 锚索支护 施工工序 水平安装 支护 传统的 锚固段 浅基础 布设 坑壁 锚索 土体 施工 腰部 建筑物 施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所述的结构包括冠梁、排桩、对拉预应力锚索和腰梁,所述的排桩沿基坑阳角的两侧坑壁布设,排桩顶部与冠梁相连接,排桩腰部与腰梁相连接;所述的对拉预应力锚索水平安装在基坑阳角内、对拉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与基坑阳角两侧的腰梁连接,对拉预应力锚索与基坑阳角两侧的腰梁组成等腰三角形。本发明是通过对拉预应力锚索对所支护基坑的阳角土体施加预应力,避免了传统的基坑阳角桩锚支护结构中的锚索交叉以及危及浅基础建筑物的稳定性等问题,更加安全可靠。本发明通过采取对拉预应力锚索的桩锚支护结构,节省了传统锚索支护中锚固段材料,降低了造价,简化了施工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领域,涉及到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些大型建筑拔地而起。许多建筑都有1-3层的地下室或地下车库,因此相应的基坑开挖深度都很大,基坑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对基坑的阳角来说,由于自身结构问题,所承受荷载更大,更容易发生倒塌。因此,如何更好地保证基坑阳角处的土体安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传统的用于基坑阳角支护的桩锚结构,由于两侧坑壁都需钻孔打入预应力锚索,存在耗费的锚索数量较多,且存在锚索交叉的问题;特别是当所需支护的基坑阳角邻近浅基础建筑物时,传统的桩锚支护方法会对浅基础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浅基础建筑物造成破坏。
鉴于此,对于传统桩锚支护结构可能产生的锚索交叉和影响浅基础建筑物稳定性的问题,目前亟需发明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新型桩锚支护结构。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设计一种能提高基坑阳角整体安全性、节省材料及降低造价的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包括冠梁、排桩、对拉预应力锚索和腰梁,所述的排桩沿基坑阳角的两侧坑壁布设,排桩顶部与冠梁相连接,排桩腰部与腰梁相连接;所述的对拉预应力锚索水平安装在基坑阳角内、对拉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与基坑阳角两侧的腰梁连接,对拉预应力锚索与基坑阳角两侧的腰梁组成等腰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拉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与锚具固定连接,在锚具与腰梁之间设置斜铁和垫块,所述的斜铁和垫块通过螺栓固定在腰梁上。
进一步地,相邻排桩与排桩之间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拉预应力锚索有多条,多条对拉预应力锚索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腰梁有多条,沿排桩上下方向均布。
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具包括锚头、斜铁和垫块,所述的锚头与腰梁之间设置斜铁和垫块。
一种用于基坑阳角的桩锚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排桩施工
对基坑阳角进行开挖之前,先对排桩支护结构进行施工:
清理场地,对排桩桩孔进行测量定位、放样;按照确定好的桩位施工排桩:架设桩机、安装桩机移动到位、吊桩、插桩、锤击下沉、接桩、锤击至设计深度、沉桩完成、钢管桩内灌注混凝土。
B、冠梁施工
冠梁为水平布设的钢筋混凝土梁,每个排桩的顶部与冠梁紧固连接为一体。在进行冠梁施工之前,按要求标高对排桩桩顶进行测量,凡标高超出要求在10cm以外的排桩都进行凿桩头工作,确保凿出的桩头平整;凿桩工作完毕后,开始进行冠梁施工;冠梁施工分段进行,直接在土中挖槽做模具;施工中确保放线准确,模壁平直,模深一致,浇注完毕后进行养护。
C、基坑开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2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