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2389.6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0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荣;陆湖蓉;雷益兴;许焰;张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F16/29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舒丁 |
地址: | 3100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交通 事件 定位 方法 系统 可读 存储 介质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和设备,属于交通技术领域,从获取的交通事件的记录信息中获取发生交通事件的初始路名信息和事件地点描述信息,事件地点描述信息中包括初始路名信息和第一地点信息,针对第一地点信息的分词序列和初始路名信息在预设的分词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相应的分词索引数据以及路名索引数据,利用分词索引数据和路名索引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发生交通事件的第一定位位置。此种定位方式适用于道路线性参考系法或相对位置参考系法,可以对道路交通事件的记录信息进行分析定位,保证定位位置在道路区域内,提高道路交通事件的定位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和设备。
背景技术
违法处理系统与事故处理系统是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又称“六合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地平台中对于这些道路交通事件的地点描述通常由路名,公里桩号,地点米数,地点描述等字段表示。如路名为省道242,公里桩号为85000,地点米数为20,地点描述为省道242线85公里处口镇澳门路路口,表示事故发生在距离省道242起点85020米处,与澳门路相交的路口附近。
地理编码(Geociding)又称地址匹配,是指将地址信息与空间坐标建立关系的过程,具体分为正向地理编码和反向地理编码:正向地理编码指将地址描述转化为地理坐标;反向地理编码指将地理坐标转化为地址描述。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是一类特殊的正向地理编码。
目前,地理编码一般是读入描述性中文地址信息,以行政区级别为断点,采用正向最大搜索算法,对原始地址进行切分,得到原始地址元素数组;将原始地址元素通过地址词典进行标准化,得到经过简称或别称纠正、拼写错误修改、缺省项填充等标准化操作后的地址元素组;读取标准地址树,采用分支定界算法,对原始地址元素数组进行匹配,同时应用模糊规则对匹配操作进行控制,得到更为精确的匹配地址;对于匹配地址包含的门牌号,采用拐点参照差值算法进行空间定位。
但是传统的地理编码技术方案不适用于道路交通事件定位的场景。道路交通事件一般发生在道路和道路周边,执法人员对事件地点进行记录时通常不使用中文地址的标准录入模式(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留和北路288号),而使用道路线性参考系法(如:省道242线850KM+20M处)或相对位置参考系法(如:长勺北路中国银行门口、长勺北路与汶河大道路口)等方法。因此,使用传统的地理编码方案,道路交通事件的定位成功率较低,较难解析事件地点的地理坐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地理编码技术方案对道路交通事件的定位成功率较低,较难解析事件地点的地理坐标的问题,提供一种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和设备。
一种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交通事件的记录信息,从记录信息中获取发生交通事件的初始路名信息和事件地点描述信息;
在事件地点描述信息中去除初始路名信息,获得第一地点信息;对第一地点信息进行分词处理,获取分词序列;
根据分词序列和初始路名信息分别在预设的分词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与分词序列相匹配的分词索引数据以及与初始路名信息相匹配的路名索引数据,根据分词索引数据和路名索引数据获取发生交通事件的第一定位位置。
根据上述的道路交通事件定位方法,其是从获取的交通事件的记录信息中获取发生交通事件的初始路名信息和事件地点描述信息,事件地点描述信息中包括初始路名信息和第一地点信息,针对第一地点信息的分词序列和初始路名信息在预设的分词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相应的分词索引数据以及路名索引数据,利用分词索引数据和路名索引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发生交通事件的第一定位位置。此种定位方式适用于道路线性参考系法或相对位置参考系法,可以对道路交通事件的记录信息进行分析定位,保证定位位置在道路区域内,提高道路交通事件的定位成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23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