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淋洗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4576.8 | 申请日: | 201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7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高欣;邓芸;唐道远;汤颖玺;曹文义;宋飞跃;谢利娟;阮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2 | 分类号: | B09C1/02;B09C1/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林娟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淋洗 修复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淋洗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水溶液作为淋洗剂,按水土比为大于2:1在镉污染土壤中加入淋洗剂,振荡,固液分离,即可完成淋洗。本发明的土壤淋洗方法中所用的淋洗剂与现有淋洗剂相比,不但对土壤养分流失量少,且能够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和氮元素,具有一定的增加肥力的作用;本发明的淋洗方法的淋洗效率高,镉的去除率高达84%,具有修复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环境风险小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淋洗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世纪以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加重。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点位占到了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镉(Cd)污染已成为土壤无机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镉能够经过植物根系吸收后累计和迁移,据统计,我国镉污染农田面积达27.86万公顷,镉含量超标农产品每年达14.6亿千克,我国稻米中有10%超过了0.2mg/kg的限量标准(GB15201294),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淋洗修复、植物提取、电动修复和钝化修复等。其中,淋洗技术因修复效率高、周期短、工艺简单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淋洗剂通过解吸、螯合、溶解等作用提高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移动性,彻底去除污染物。淋洗剂的选择和优化是淋洗修复应用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淋洗剂有无机酸、螯合剂、表面活性剂等。但它们存在着破坏土壤的性质和养分、淋洗成本高等问题。
氨基酸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无毒、易降解,且价格低廉。作为肥料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品质;作为优质氮源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激发作用,可明显缓解土壤连作障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的胺基和羧基对金属离子有亲和力。但氨基酸用于土壤淋洗并不能洗脱土壤中的重金属。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的淋洗剂存在破坏土壤性质和养分、淋洗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镉污染农田土的方法,所述方法以氨基酸 -盐酸离子液体作为淋洗剂,对土壤营养成分损失小,且能够高效除去土壤中的镉。
具体,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修复镉污染农田土的方法,所述方法以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水溶液作为淋洗剂进行土壤淋洗。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具体为:按一定的水土比在镉污染土壤中加入淋洗剂,振荡,固液分离,即可完成淋洗。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水溶液的浓度为0.3-1.0mol/L,优选为0.3~0.5mol/L。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淋洗剂和土壤的质量比(即为水土比)大于2:1,优选2~6:1,最优选4: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荡时间为2-5小时,振荡速度为200-400rpm。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液分离通过机械脱水或重力沉淀法实现,其中机械脱水优选为离心分离,离心转速为3000-4000r/min,时间5-10min。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优选为甘氨酸-盐酸离子液体,即[Gly][Cl]。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为:将氨基酸加入到盐酸溶液中,其中氨基酸和盐酸的摩尔比为1:1,混合均匀后,反应2~8h,减压蒸馏得到白色固体粉末,即为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氨基酸-盐酸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 20℃-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45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砷污染土壤修复结构和修复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电加热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