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醇类药物中间体的生物制备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5316.2 | 申请日: | 201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8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利;陈少欣;倪国伟;汤佳伟;邹杰;江锣斌;胡菲菲;陈一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63 | 分类号: | C12N15/63;C12P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徐迅;崔佳佳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类药物 中间体 生物 制备 新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基醇类药物中间体的生物制备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液态反应体系中,以化合物X为底物,在辅酶存在下,在羰基还原酶催化下,进行式A所示的反应,从而形成化合物Y;和(b)任选地从所述上一步骤的反应后的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化合物Y。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反应体系,包括:(i)水性溶剂;(ii)底物,所述底物为化合物X;(iii)辅酶;(iv)羰基还原酶;(v)共底物;和(vi)用于辅酶再生的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氨基醇类抗菌药物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霉素是最早于1947年由大卫·戈特利从南美洲委内瑞拉链霉菌中成功分离出来的天然抗生素。1949年研究人员发现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氯原子,所以命名为氯霉素。自首次分离成功后,全球科研人员便开始开发出多条化学合成路线。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成功制备氯霉素为其商业化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然而后来发现其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对造血系统,会产生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溶血等症状。但其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优势:一是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二是用作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特效药物之一。也常用于治疗其他药物疗效较差的脑膜炎患者。三是氯霉素可以制成眼药水、眼药膏、滴耳剂、栓剂等外用剂型,广泛应用皮肤科、五官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氯霉素除了人用外,因其价格低廉,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家禽畜牧业。
我国最早于1951年开始研发氯霉素,1954年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最先合成出混旋的合霉素,由于毒副作用大,以后逐渐被淘汰,1958年以沈家祥领先的研究团队在1958年开发了一条适用于工业生产的路线,该路线经多年不断优化,一直沿用至今。现有生产工艺路线如下:
路线一氯霉素的生产工艺路线
该路线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硝化,氧化制得关键中间体4-硝基苯乙酮(3),再经溴代,氨解制得化合物5,经醋酐保护,羟甲基化得化合物7,7经异丙醇铝,三氯化铝催化立体选择性还原制得化合物8,8脱保护,游离制得消旋的9,再经优先结晶拆分制得(R,R)-9,最后接上侧链二氯乙酰基制得氯霉素。现有生产工艺路线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手性中心的构建需要经过还原与拆分两步反应完成,拆分理论收率仅50%,还原步骤使用的三氯化铝与异丙醇铝,在后处理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含铝废水;
(2)拆分的无效异构体(S,S)-9尚无有效利用;
(3)整条路线反应步骤较长,生产率较低。
因此,在现有的环保形势下,工业界迫切需要一条高效、环保、更适应工业化应用的氯霉素合成路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氯霉素关键中间体Y的生物制备方法。该方法涉及羰基还原酶参与的动态还原动力学拆分技术,即通过一步还原反应产生两个手性中心。动态还原动力学拆分过程关键步骤如式A所示:
式A中,
R1选自:
R2选自: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化合物Y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在液态反应体系中,以化合物X为底物,在辅酶存在下,在(R,S)-羰基还原酶催化下,进行式A所示的反应,从而形成化合物Y;
其中,
R1选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53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彩色沥青色彩评价装置及其评价方法
- 下一篇:具有低摩擦空气出口的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