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7558.5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0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罗学涛;徐颖;黄柳青;甘传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131 | 分类号: | H01M4/131;H01M4/133;H01M4/36;H01M4/50;H01M4/583;H01M10/0525;H01M12/0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刘小勤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改性 二氧化锰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中心为多孔碳,多孔碳外表面包覆由二氧化锰纳米线构成的夹层,最外层为氮碳复合层。其制备方法包括,制备ZIF‑8颗粒,经煅烧处理后得多孔碳,然后通过水热反应在多孔碳表面负载二氧化锰,最后通过含碳聚合单体的自聚合形成聚合物外层,煅烧处理后得具有多孔结构的碳外壳。所述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商用石墨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理论容量低(372mAh/g)、大电流下电化学性能差,限制了电池的循环容量和使用稳定性。为满足人们对储能设备高能量密度与长循环寿命的需求,二氧化锰负极材料应声而起。二氧化锰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230mAh/g)、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二氧化锰负极材料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坍塌问题,在嵌锂过程中二氧化锰颗粒产生体积膨胀,从而产生机械应力导致颗粒的粉化脱落以及电化学性能失效;其次是锰离子的溶解问题,锰的溶解一方面会降低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另一方面锰离子迁移至正极表面使其电位升高,加速电池的损耗。
为了克服二氧化锰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可利用碳材料在嵌锂脱锂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化学稳定好等优势,与二氧化锰材料进行复合形成包覆结构。最常见的为核壳结构,核壳型二氧化锰包覆的多孔碳以碳球为中心,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且抑制二氧化锰颗粒的团聚;二氧化锰为外层活性物质,提高复合材料的比容量,但核壳结构同样解决不了二氧化锰溶解的问题;另外一种为二氧化锰/碳复合材料,以二氧化锰为中心活性物质,碳层作为外层缓冲层,此种结构解决了锰离子溶解的问题,但其二氧化锰颗粒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团聚,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7331872A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的二氧化锰/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碳纳米管优异的表面特性,将其表面修饰聚多巴胺;然后再将石墨烯静电吸附在聚多巴胺表面;再利用聚多巴胺本身具有的还原性,将银离子原位还原形成银纳米颗粒并沉积在石墨烯表面;最后将二氧化锰纳米颗粒均匀沉积在石墨烯表面,最终形成一种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的二氧化锰/银复合纳米材料。该方法有效分散了二氧化锰颗粒,并提高了符合材料的导电性,但结构设计有待完善,其最外层为二氧化锰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坍塌、脱落,且二氧化锰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容易发生副反应产生电化学性能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二氧化锰负极材料的不足,提供一种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该材料中心为ZIF-8颗粒煅烧处理后的多孔碳,中间夹层为二氧化锰,壳层为聚合物碳化后的氮碳复合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极,包含所述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该电极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也可以作为锂-空气电池的正极。本发明还保护包含所述电极的电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ZIF-8颗粒,经煅烧处理后得多孔碳,通过水热反应在多孔碳表面负载二氧化锰,最后通过含碳聚合单体的自聚合形成聚合物外层,煅烧处理后得具有多孔结构的碳外壳。
本发明所述氮碳掺杂改性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其结构设计原理为:相对于传统的碳包覆二氧化锰材料,本发明所述材料中心碳球更大程度上分散了二氧化锰纳米颗粒,使二氧化锰均匀负载在碳球表面,避免二氧化锰颗粒团聚,因而循环性能更好;另一方面,最外层氮碳复合层避免二氧化锰颗粒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避免副反应,同时为二氧化锰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解决因活性材料溶解坍塌造成的电池失效等问题,使得材料具有更高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第三,最外层氮碳复合层具有多孔碳结构,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了大量孔道,提高传输效率,且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增加了材料反应活性,从而展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75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