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88981.7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5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胡祖燕;刘双胜;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金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7/02 | 分类号: | F25B27/02;F25B30/06;F25B41/00;F24H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型 余热水源 蒸发模块 蒸发系统 制热机组 分水器 余热源 最大化 双效 节能 回收 贯流风扇 换热风道 节能领域 经济运行 热能需求 同一设备 循环水箱 余热回收 制冷工质 自动切换 导流盘 换热板 节能量 空气能 空气源 制热水 热源 槽式 断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包含槽式工质换热板(6),换热风道(2),余热源分水器I(3),余热源分水器II(4),导流盘(5),贯流风扇(10)及循环水箱(11)。本发明解决了同一台余热回收型制热机组在不同类别热源工况下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通过制冷工质,将余热水源与空气源结合,先对余热水源中的热能最大化回收,当余热水源出现断流或不足时,同一设备会自动切换到空气能回收模式继续运行,确保用户正常的热能需求,同时实现制热机组节能量最大化,经济运行的目的。本发明主要用于余热回收制热水节能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制热水节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大型工厂,商用建筑一方面有大量冷却水余热能被白白浪费,另一方面自身又有大量的热水需求。而上述冷却水的排放温度偏低,大多为30℃-40℃左右,如中央空调冷却水,风机水泵冷却水,热电站凝汽器冷却水等,该部分热能直接回收时温度偏低,用户不能直接使用。另一方面,余热水存在排放不连续,时有时无的情况。因此非常不利于余热水余热能的正常回收与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该系统装置通过制冷工质,将余热水源与空气源结合,先最大化回收余热水源中的热能,当余热水源出现断流或不足时,系统装置会自动切换到空气能回收模式,以确保制热机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制热机组节能量最大化,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包含槽式工质换热板,换热风道,余热源分水器I,余热源分水器II,导流盘,贯流风扇及循环水箱。
所述槽式工质换热板中设计有工质流通通道,工质流通通道两侧分别与换热风道相邻。
所述余热源分水器I,余热源分水器II分别分布在工质换热板顶部两侧,且内部都布置斜面喷液口。
所述余热源分水器I,余热源分水器II与分流管相连通,工质换热板顶部相互之间由工质出口组件连通,底部由工质进口组件连通。
所述贯流风扇位于工质换热板与换热风道组成的换热器中央位置,且固定在底盘上。
所述底盘与循环水箱相连接,底盘上四角布置漏水口,底盘侧边布置室温传感器。
所述循环水箱通过进水泵与余热源水箱相连接,余热源水箱布置有水温传感器。余热源水箱通过出水泵与分流管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是:余热回收型蒸发模块及双效节能蒸发系统,通过制冷工质将余热水源与空气源结合,先最大化回收余热水源的热能,在余热水源断流或不足时系统装置会自动切换到空气能回收模式,以确保制热机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制热机组节能量最大化,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轴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工作原理图
图中1.工质通道,2.换热风道,3. 余热源分水器I,4.余热源分水器II,5.导流盘,6.槽式工质换热板, 7. 工质出口组件, 8.分流管,9. 工质进口组件, 10.贯流风扇, 11.循环水箱,12. 漏水口, 13. 出水泵, 14. 进水泵, 15. 余热源水箱,16. 斜面喷液口,17. 水温传感器18. 底盘,19. 室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金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金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8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